![]()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武建玲 刘伟平 文/图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之八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二七名城的红色基因》。 车来人往的郑州繁华闹市区,矗立着一座并联式双塔。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环境里,63米高不算“魁梧”,与郑州3600年的悠久历史相比,可以用“年轻”来形容。但这座塔却无可厚非地成为郑州的地标建筑,在郑州人的心中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这就是——二七纪念塔。 二七塔自诞生之日就顶着历史光环,镌刻红色基因。作为郑州历史的重要承载者之一,二七塔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象征,也是这个城市的精神之塔、文化之魂。 自1971年以新的面貌落成以来,二七塔就像一个守望者,见证着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而其所代表的“二七精神”,也在一代代郑州人中延续传承…… 启蒙运动 英光永红 4月的郑州天朗气清,二七塔巍然挺立。在阳光映照下,塔尖擎起的红五星熠熠生辉,更显庄严。 二七纪念馆内,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回顾那段峥嵘岁月。“这面墙上的浮雕,再现了当时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时的场景……”听着工作人员的解说,时光仿佛回到一个世纪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各霸一方,造成了军阀混战。京汉铁路工人受到军阀残酷的人身压迫和经济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