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让青春之光闪耀在强国之路上
苏式建筑的时代印记
努力在平凡岗位上 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郑州科技馆 周六恢复开放
河南重点防范“干热风” “烂场雨”等自然灾害
汇聚人大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重温五四精神 分享战“疫”故事
持续双向发力 展现政协担当
线下消费:加速回暖 人财两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楼依旧当年貌 峥嵘岁月难忘怀
苏式建筑的时代印记
国棉三厂的苏式建筑群是郑州纺织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本报记者 聂春洁 党贺喜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一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苏式建筑的时代印记》。

建筑是城市的魂魄。一幢幢历经沧桑的老建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汇聚了城市的记忆,也成就了城市的文化气质。对于郑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建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散落在高耸林立大楼中的苏式建筑,历经60多年风雨洗礼,承载着几代郑州人的记忆,在时光轮转和城市面貌快速变迁中,默默守护着人们心中那段难以忘怀的特殊时光。

属于郑州人的国棉时光

说起郑州的苏式建筑,绕不开棉纺路一带的国棉厂。60多年前,这片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具有鲜明风格的苏式建筑群,是当时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许多老郑州人不可替代的记忆底色。

从建设路上拐入国棉三厂社区大门,时光仿佛瞬间慢了下来,慵懒的春日阳光,枝叶婆娑的法桐,三三两两晒太阳的老人,空气中飘荡的烩面、羊肉汤味道,让人不由得想到了“老郑州”这个提法。

在向荣街北侧灰墙红瓦的老居民楼前,今年88岁的段秀英正和几个老伙伴享受着阳光下的闲暇。段秀英1956年进厂,退休前一直在三厂整理部工作,当记者提到这片苏式建筑时,老人首先想到的是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和棉纺路上排队等待的拉货车。其他几位老人也笑着点头赞同:“那时候国棉厂生意红火,东西生产出来不愁卖,厂房、生活区都是高标准建设的,就是上班累,天天忙得跟上了发条一样。”

在2011年郑州发布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国棉三厂大门和办公楼位列其中。作为“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郑州纺织基地的代表性工业建筑,国棉三厂大门和办公楼被保存下来,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记录纺织工业发展和工人生活历史的苏式居民楼。

“如今年轻人都搬走了,住进新建的高楼大厦里了,只有我们这些老人还愿意守在这里。”段秀英说,自己24岁进厂,大半辈子的记忆都留在这里,对这里有感情了。如今这些楼上了保护名录,能陪伴下去也挺好。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