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听取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工作汇报 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古老运河的活态传承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久违课堂 开讲啦!
担当实干快发展 抢抓机遇谱新篇
完善各类防疫工作措施 确保健康安全有序复学
提高人大工作实效 更好增进人民福祉
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携千年风华 续美丽传说
古老运河的活态传承
大运河郑州段入选世遗,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武建玲 文 李焱 图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三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古老运河的活态传承》。

多年致力于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舒乙先生曾说:“长城是中国的脊梁,运河是中国的血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某种程度来说,长城是矗立在荒山野岭的古董,是凝固的历史;而运河同样很古老,却还活着,还在发挥作用和发展。”

大运河郑州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运河人家,孕育出运河两岸特有的民情风俗。千年风云变幻,自然更迭、战争的侵扰依然无法掩盖大运河郑州段的风姿。大运河现存河道索须河,水道丰盈、碧波荡漾,两岸绿草如茵、杨柳依依,隋唐时期的“隋堤烟柳”、明清时的“汴河新柳”等美景重现人间。不光是河道、河床等水工遗存保存完好,其附属遗产惠济桥雄姿依旧,相关文化遗产如荥阳故城城址、荥泽县城隍庙等各具特色,使郑州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中别具一格。

另一条伟大杰出的“母亲河”

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相传自大禹始,连绵至今,以广阔的空间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力而成为文明的摇篮之一,为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另一条“母亲河”。

“在航运轮船、铁道火车、公路汽车、航空飞机等现代化交通方式出现之前,人类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而人力、畜力这些低效率的运输方式适应不了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中,水上交通是唯一比较方便的运输方式。”郑州市文物局负责人这样解读中国运河文化的发端:中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海岸线14000多公里,流域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河流有5000多条,大小湖泊900多个,具有发展水运的优越自然条件。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路运输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先民就已经制造出舟楫从事水运,商甲骨文中已有“舟”字,在周朝,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已有较大规模的内河船。人类在利用天然的内河、湖、海航运的同时,很早就懂得挖掘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航运范围。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竞相争雄称霸。公元前361年,魏国在郑州地区挖掘改造鸿沟,自黄河引水经荥泽、圃田泽至大梁,同时又沟通淮河北岸几条主要支流,构成黄淮之间的水上交通网络,形成了初步的漕运通道,鸿沟成为中国大运河之始。自大禹而后,夏都阳城、商都郑州、秦代三川郡、汉代重镇荥阳,这些都城要塞都与郑州在全国水路枢纽的地位息息相关,改朝换代的关键之战常常在郑州及附近展开。到了隋代,大运河的开凿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大运河属线性文化遗产,贯穿中国中东部地区,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隋唐大运河自洛阳始,过巩义到郑州北部的荥阳故城,向北凿永济渠通北京,向东南凿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达杭州,以郑州为中心点,呈扇形覆盖中国中东部,(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