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仰韶 无夏族
仰韶与黄河
德甲下周末重启
中国女足公布25人集训名单
郑州廉政动漫引爆网络
省文化馆昨日恢复开放
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如火如荼
基层党组织集中巡察开始
汝河路街道第一批 楼院改造下月完工
党员突击队老旧小区改造一线显担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仰韶 无夏族
本文可参与“有奖互动”,详情请关注“中报酒业”公众号

沿着黄河从洛阳向东,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瞻仰处,遗址所在的二里头村位于洛阳市所辖的偃师县翟镇,背靠黄河、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向东不远是伊洛河的汇流处。

遗址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我们前往时,先进入了村庄,这个原本寂寂无名的村落,因为1959年历史学家的调查及此后四十多年的田野发掘,变得闻名遐迩,车水马龙。

二里头村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还有一段距离,在其中的一块空地里,一拨儿人正在田野里持械挖掘,我们推测那个挖掘器具应该是传说中的洛阳铲。但是为了节约时间,并未停留。

遗憾的是,赶到目的地时,已经闭馆。心情顿时黯然,同行者提议:去看那块挖掘现场吧!

我们很庆幸,在这里遇见了一个叫王丛苗的人,了解到更多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传承关系。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黄土深处的历史

洛阳铲应当是在钢管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它的顶部斜削,便于入土,管壁一侧上下切开,这在取土的过程中便于观察土质。这种专业级的制造,据说来自盗墓者,现在变害为利,成为考古者的必备工具。

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发掘现场,十几个从附近招募的村民平均距离1.5米并排施工,持铲向下撞击取土,取出的圆柱形土块经检验员勘验,逐个记录在案。

负责挖掘的村民长期与工作队合作,已经掌握了土层颜色及密度所对应的时代,他们之间有特定的语言体系。譬如“一米不过”这个术语,即指探铲向下掘土到一米的时候遇到异物,便停止下来报告。

如果他相邻的挖掘者大都是“一米不过”,再继续网格状向前排挖下去,又能得到同样的结果,这就排除了偶然性,地下遗存的轮廓渐次呈现。

看到我们感兴趣,负责现场绘图的一位女性工作人员介绍了这些常识。

这位女子叫王丛苗,是二里头村人,20岁时被招入二里头工作队,现已经37年。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研所发表五卷本《二里头》考古报告,其中上万张插图是王丛苗亲手绘制;2018年,她以河南省人大代表身份参与省十三届人大会议,为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建言献策。

现在,瞩目于历史长河,我们从考古与文献的对应视角来探索、论证二里头夏都与仰韶文化的赓续。

隐含于仰韶文化之中的先夏文化

仰韶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后,一批卓越的学者开始将田野考古成就应用于历史学研究。1931年,历史学家徐中舒发表著名的论文《再论小屯与仰韶》,将仰韶村出土的考古实物与文献史料结合,提出“仰韶为夏民族曾经居住之地”。

仰韶文化分布区域辽阔,了解它与夏文化的关系,需要对仰韶文化进行分区的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认为,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河南省中部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仰韶文化区。这个区域包括登封、洛阳、郑州,略呈三角形,黄河、伊河、颍河及汝河贯穿其间,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生产、生活。

这个区域内的考古成就也说明了这些宜居特点——在洛阳、渑池等地发现的距今约五十万年,相当于北京猿人时期的石器,说明从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生息繁衍此地。

仰韶文化时期,洛阳王湾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的发掘,表明这个区域内鲜明的地方特点。拙文《“鼎”盛,从仰韶村到王湾》从陶鼎在王湾一、二、三期的变化之中,叙述了同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先后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距今3800年至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考古界认为这是一种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类型。

串联各文化类型的遗址不乏其例,如登封王城岗遗址,存在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这种情况说明,河南省中部地区从仰韶文化时期开始,直至二里头文化早期,生活着一个比较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碳14年代测定,二里头文化从属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豫西类型,其年代大致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初期。《史记》正义引吴起对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由这些记载可知,河南省中部地区是夏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个地区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即在夏代初期时,居住的是夏族。

由此向上,既然龙山文化晚期为夏文化,那么可以认为,以王湾一期和二期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当为先夏文化,即夏王朝建立以前夏族的文化——从先夏到夏,一脉同源。“仰韶为夏民族曾经居住之地”,毋庸置疑。

王见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