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最美人间“烟火气”快速回升
星光璀璨的诗意郑州
聚焦主责主业 建设模范机关
贾鲁河综合治理 中牟段工程近尾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江山代有才人出 中原自古多墨客
星光璀璨的诗意郑州
杜甫故里 本报记者 李焱 摄

(上接一版)汉赋以华美见长,文采飞扬、韵律动听,而此时的郑州,横空出来一位无论是文采还是外貌都堪称“一绝”的人——出生于中牟县的潘安。那时,他以擅长辞赋声名西晋文坛。

终于到了唐代。那诗人遍地诗兴大发的数百年时光里,熠熠生辉的名字在郑州不断闪耀: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

更别说古往今来攀登五岳之“中岳嵩山”的文人志士,更别说散落民间的各种名人轶事,更别说遗落书卷的有关郑州的字里行间……

群星闪耀 熠熠生辉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很多城市,亦在诗歌里散发着魅力。而郑州,这片中原沃土上诞生过出现过途经过一个个璀璨的名字,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年代里认真生活随手写诗,转眼,已是后人眼中的传奇——

巍巍嵩山的山腰上,一块平坦的巨石上镌刻着红色的诗句,读来,是李白游览嵩山并拜访道家名师焦炼师的时候写下的《赠嵩山焦炼师诗》。相传,公元752年,李白与好友岑勋、元丹丘相聚嵩山,煮酒论时世,畅怀话人生,在酒酣耳热、胸胆开张之时,写就诗作名篇《将进酒》。

有诗仙李白,更少不得诗圣杜甫。而杜甫和郑州的关系不仅仅是“路过”,他出生于巩义(唐巩县,今郑州市巩义瑶湾村),经历颠沛流离的一生,公元770年,病逝在湖南洞庭湖畔。有关杜甫具体葬在哪里各有说法,不过,据偃师县志云,杜墓初归葬偃师,复移葬巩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生于斯葬于斯,或许对于一生坎坷的杜甫来说,是更容易让人觉得温暖的归宿吧。

对于这两位唐诗史上的“双子星”,余秋雨曾说:“我会以终生不渝的热情一直关注着李白天使般的矫健身影,但是如果想在哪一个地方坐下来长时间地娓娓谈心,然后商量怎么去救助一些不幸的人,那么一定找杜甫,没错。”

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都在那场“安史之乱”中受到了牵连而命运多舛。相比之下,另一位出生在郑州新郑东郭寺村的诗人就幸运多了,安史之乱爆发的17年后,白居易在新郑出生了。白居易不曾经历过安史之乱,却也将目光投向了这场战争,并且写下了难以超越的《长恨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在龙门香山琵琶峰。他的墓志,是著名诗人李商隐写的。今日郑州新郑,依然保留有白居易祖父白鍠墓、白氏宗祠等。

为白居易写墓志的李商隐和郑州也有深刻的渊源,他的故里,虽有郑州说和怀州说之争,不过按照他所写的“ 檀山荥水,实惟吾家,灵其永归,无或栖寓”而言,学术上更认可他是郑州荥阳人。而没有争议的是,公元858年,李商隐罢官返回故里郑州,不久,便在忧郁中去世,葬于郑州檀山李氏祖茔。而今的郑州,依然有檀山李商隐墓园、管城李商隐咏《夕阳楼》旧址等。

提及荥阳,李商隐还有一位老乡,同样在唐诗史上声名显赫,那就是“ 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的刘禹锡。今荥阳檀山有刘禹锡墓,故居已不可寻。故居虽不可寻,但是每逢秋季人们脱口而出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是对他远逝身影的告慰与追随。

盛唐的模样,以文字的形象存在于诗人的作品里;广袤的郑州,滋养着这些或胸怀天下或寄情山水的闪耀在史书中的群星们。

而这些诗人,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书写在书本上的美丽诗行,还有他们或可爱豪迈的人格魅力,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或不为三斗米折腰的美丽传说……这些代代相传的诗行和故事,融在这片土地上,更影响着一代代郑州人。

向阳生长 生机勃勃

逝者如斯夫。

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到21世纪的今天,以公元元年为界,像是一张发黄的纸打了一个对折。恍然间,5000多年已过。

这段从不间断的中华文明里,产生了太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文豪和作品;这片生生不息的厚重的黄土地上,滋生着一代代不断创新创造的中华儿女。

且不说之前提到的李白、杜甫,这里还诞生过、出现过数也数不清的名人——

今日郑州市登封嵩山一带,尚存大量与大禹有关的遗迹与传说,启母石安在,汉启母阙巍然。

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是战国时代东周人(今郑州市巩义),他凭着满腹经纶和口吐莲花的本领,不仅说服了六国合纵,还一人兼挂六国相印。

中牟的官渡古战场,似乎依然可以听到战旗猎猎,曹操与袁绍在这里的激战似乎仍传来厮杀之声。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葬在了新郑,至今,那里还有他和家族的墓。

备受喜欢的苏轼也多次来到郑州,并留下许多遗迹。今郑州有苏轼苏辙分别处、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刻石、苏轼书丹绘画《观音赞碑》等。

郑州,这座我们脚下的城市,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生机勃勃的现在;她不仅是商都遗址,拥有着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正在高质量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她不仅仅有着璨若星河的诗词名家,更有着勃发奋进的1000万正生活在这里的郑州人民。

而那些传唱千年的诗词和故事,至今风响不绝,那是一代代郑州人血脉中的共振,是我们融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永远年轻又永远热泪盈眶的民族胎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秉“天地之中”之灵气,仰深厚历史文明之积淀。看,如今的城池已变了模样,但躬身工作的人们的脸上,依然有着笃定和希望;听,校园里诗书朗朗,又一代少年,正在向阳生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