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四年来实施产业 扶贫项目500余个
一眼千年的非遗印记
六项措施改善我市 无主管楼院人居环境
多措并举稳就业 发力政策“组合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沧桑历尽传薪火 绚丽瑰宝绽新花
一眼千年的非遗印记
少林武术名扬天下

(上接一版)“地处黄河中下游嵩山地区的登封,历代都是天文观测的原点。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登封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巧红介绍,从大禹“以身为度”到周公测影定地中、定四季,从落下闳“于地中转浑天”到郭守敬周公测影,郭守敬四海测验测定出二十四节气,告成镇都是天文观测的中心;从夏代的《夏小正》到汉代的《太初历》,从僧一行的《大衍历》到郭守敬的《授时历》,每部历法的制订都是告成天文观测结果的结晶。

顶级珍宝荟萃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国宝级瓷器——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这是登封窑的代表作之一。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会长李景洲认为,始于隋、唐,全盛于北宋的登封窑,不仅历史悠久、工艺精良、品类丰富、纹饰独特,而且长达1500多年始终在民间薪火相传未曾间断,脉络清晰,浓缩着时代的精华、烙印着历史的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保护处处长陈万进这样理解“非遗”和人们的关系,他对郑州市非遗项目如数家珍:除了蜚声国内外的黄帝拜祖大典、少林功夫、超化吹歌、苌家拳、小相狮舞、登封窑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技艺高超的高浮雕拓印、流传千年的新密麻纸制作技艺、豫中地区独有的猴加官、独具中原特色的嵩山木雕、古老神秘的摸摸会,等等,沈氏摔跤、密玉俏色雕刻、嫘祖的传说、高浮雕传拓技艺、列子传说、黄河澄泥砚、嵩山内养功、水晶雕刻技艺等8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非遗名录项目。

“目前,郑州有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9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6项;拥有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郑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利涛告诉记者,“整体上来说,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

且以新颜待今朝

《黄帝内经·灵枢经·九针论》中记载“长针为之治针,长七寸,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重症顽疾”——史书记载的“绝学”,还存在于现代生活吗?5月10日下午,记者走进经开区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睹今人看来“神乎其技”的“李氏圆炁针”技艺,在第六代传承人李威手上再次展现:她手持尺余长的圆炁针,以气御针缓缓施入患者脐周,随着银针慢慢没入体内,患者直言感觉气在体内流动,身体病痛随之缓解……

“之所以称之为‘圆炁针’,主要是混元归一气沉丹田,凝神聚气,炁行针前,引针直达病灶(脏),一天一针一穴位。”李威告诉记者,这种技艺继承了中华先祖中医传承下来的精髓——承龙脉、连慧根、德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活’着的,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汪振军的看法相印证。在汪振军看来,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郑州历史的记忆、历史的见证,也是郑州城市的特色和精神形象,“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乃是与广大人民的生活密切相连,是精神的需要,是日常生活的反映,同时也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与时俱进。”

“郑州古陶烧制在郑州西南樱桃沟特殊沟壑地貌生成,一直以来都是烧制砖瓦、瓦缸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原始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窑炉加以改进,使我们的古陶烧制技艺既得到了传承,又在产品种类、形态上有了丰富和发展。”郑州古陶非遗传承人王洪伟认为,非遗保护的现代理念是“见人、见物、见生活”,他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致力于将非遗项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王洪伟告诉记者,他曾多次携产品参加深圳文博会、宁波文博会等诸多展会。

同时,汪振军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让非遗进街区、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家庭,将非遗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与创意生活相结合,与产业品牌相结合,与青年人的时尚生活相结合,与中老年的休闲体验康养相结合,与互联网的数字生活相结合,非遗将会传承、发展、创造、新生。

落子成势绽芳华

2016年,随着央视专题片《大国工匠》的热播,郑州省级非遗项目高浮雕传拓技艺传承人李仁清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从360行、全国上万个知名“工匠”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浮雕传拓技艺唯一人选的李仁清,将高浮雕优美的立体形象通过拓片的形式定格在纸上,赋予了这些极其珍贵却又容易腐蚀的石刻第二次生命:“我希望这些高浮雕拓片让更多人穿越千年时空,看到古代石窟碑刻最初的风貌,并将历史文明一代代延续传承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非遗中心副主任王福州由此认为,非遗以艺术方式表达载道的文化,不仅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中华智慧的宝库,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们要发挥遗产的精神引领作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在对外交流互鉴中寻求提升,让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非遗’昂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目前郑州市建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性展馆9个,市级非遗示范性展馆18个。位于‘四个中心’的郑州市非遗展示馆新馆也在加紧筹划建设中。”陈万进透露,当前郑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可谓“诗和远方”牵手前行:推进非遗与教育、市场、新技术的融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育、打造品牌、提升传承水平、加大生产性保护力度。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郑州还在致力于厘清华夏文明传承发展与黄河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打造黄河生态带建设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展示的主体工程,深入挖掘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历史碎片,有序推进黄河文化生态带非遗创意小镇建设。一个传承有序、发展良好的郑州非遗方阵有望集结亮相,给世人新的惊喜。

《易经》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非遗,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让城市生活更精彩,郑州文化的“密码”就蕴含在一个个独特的非遗项目中,解读它们,破译其中的“密码”,我们拥有的,是整个历史的记忆和岁月的精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