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 剑 1910年的秋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群以狩猎为生的猎人已经提前来到了这里,准备猎杀一种被称为“旱獭”的动物。旱獭,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土拨鼠。 这些猎人抓到旱獭后,将皮剥下,卖给俄国商人。至于肉,便当作辛苦一天的晚餐。旱獭的肉质很好,可以食用,但最贵的还是它的毛皮,保暖耐磨,很适合寒冷的天气。一张旱獭皮的价格,大约在一两白银左右。 猎人们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因为吃了旱獭肉,竟然引发了一场烈性传染病:鼠疫。 鼠疫从西伯利亚暴发,很快就传到了中国东北。得病者发烧、咳嗽、出血,每天死亡人数以百计。东北疫情“如水泄地,似火燎原”,引起了民众和清政府的极度恐慌。 当时的日本与沙俄政府,以保护侨民为由,威胁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他们将派专家和军队接管东北。 在此紧急关头,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挺身而出,被清廷任命为北满防疫处总医官,全权负责东北抗疫事宜。 这个年轻人,就是伍连德,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他的父母为他取名连德,是希望他兼备五种美德: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他从小勤奋好学,17岁获取英国女皇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医。1907年,胸怀报国理想的伍连德,接受清政府的邀聘,回国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与梁启超、辜鸿铭等人交往甚密。 1910年12月,伍连德带着助手林嘉瑞直扑疫情第一线哈尔滨。他的行李中,有一架英国制的中型显微镜以及酒精、试管、剪刀、钳子等医用品。 在当时的医学界,以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普遍认为鼠疫是由老鼠传染给人的。伍连德却不这么认为,他深入疫情最严重的傅家甸实地考察,发现病源来自旱獭,早期患者多为捕杀旱獭的猎人和皮货商。 为了弄清病因病理,伍连德找到了一具因病毒感染死亡的尸体,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经过三天的细菌培养,他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鼠疫杆菌,并第一次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认为这种“肺部的瘟疫”,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可以人传人,是一种烈性呼吸性传染病。 找到病源之后,伍连德立即动用军队、警察、邮差等社会力量,采取了强有力的隔离措施。他的方法很简单,却很有效: 整个东北实行封城,分区管控。每个区配备一定的医生、警察以及医疗物资。不同区的居民佩戴不同颜色的证章,分别是红、黄、蓝、白,每种颜色只允许在本区活动。 下令封锁山海关,任何人出入山海关都必须在军人的看守下滞留五日,确认无恙才可以放行。铁路交通严格管制,南满铁路、东清铁路和京津铁路陆续停止运行。 在当地建立“鼠疫医院”。伍连德要求当地官员提供更多的房舍,供急性患者用作医院。将疑似患者集中收治在隔离营中,每天测量体温、检查症状,连续七日正常方可解除隔离。对病亡者尸体进行火化处理。 为了防止传染,伍连德发明了一种用纱布和棉绒缝制的简易口罩,要求防疫人员和老百姓都把嘴巴和鼻子遮挡起来。这种“伍氏口罩”制作方式简单,成本低廉,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至今,仍有医务人员在使用这种口罩。伍连德后来回忆:“在疫情猖獗时,防护口罩被证明最有用。” 就这样不到4个月,伍连德成功扑灭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瘟疫。 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万国鼠疫研究大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来自英、美、法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公推伍连德为大会主席。因为在抗疫中的杰出表现,伍连德被授予“鼠疫斗士”称号,从此名扬全球。 梁启超先生由衷赞叹道:“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此后,伍连德又兴办了哈尔滨医院、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东北陆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担任了东三省防疫事务处总办、中央防疫处处长、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首任校长、全国海港检疫处处长等职,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学家、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创始人。 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科学家。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病逝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享年81岁。在伍连德的自传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 伍连德留存的照片中,有一张戎装照片,伍连德佩戴着二等双龙勋章,英气逼人。二等双龙勋章,这是中国历史上医生获得的最高奖励。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