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再出发
非常时期的两会 承载更多期望
读懂改革“密码” 当好时代“护航员”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 着力点
警惕 求职陷阱
传承中华文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 着力点

叶光林

生态环境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决定着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而言,要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赢得先机,必须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郑州获建国家中心城市以来,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空气、水、土壤等治理效果明显,绿色产业发展效果显现。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空间的扩展,环境综合承载力面临挑战,资源约束趋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艰巨,亟待建立生态环境现代治理体系。这就需要转换观念,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系统化的治理体系,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

一、把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着力点。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领域,始终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绿色发展为根本指引,以顶层设计为路径支撑,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地生根;以绿色发展为重心,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把生态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以生态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等层面,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技术等取得新突破,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二、营造生态环境治理大格局。生态环境治理既要不断满足群众对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发展权益,也要依靠人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将生态部门的“小环保”转变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参与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格局”。为此,要逐步完善生态环境的治理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水平,增强部门联动的能力;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推动个人、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全面参与其中,提高治理绩效;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出台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创新。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模式,推动行政管制、市场调节、技术服务等有机结合,适应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转型需要;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方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新资源、新工艺的技术创新,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技术支撑。

四、深化环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推动环评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统一审批流程,从项目受理到审批均在网上进行,确保做到公开、透明。依法取消环评审批前置,把环评审批中与其他审批事项的位置关系,由过去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加强环评中介机构监管,清理基层环保部门设置的准入限制,培育完善成熟的中介市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始终把企业发展痛点,群众办事难点,社会关注热点,作为深度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靶标,以“减法”提高放的主动性,以“加法”增强管的针对性,以“乘法”提高服务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环评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

五、高标准完成污染防治攻坚任务。 坚持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高标准完成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具体来说,要提高水污染治理能力,着力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做好农村污染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精准研判、施策和治理,科学把握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以精准举措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六、打造数字化的生态治理系统。推动建立城市数字环境信息中枢平台,将全市的检测、执法、审批、绿化等污染源数据、环境治理数据统一管理,同时融入工商、建设、气象、电力等部门数据,打造数据共享库;通过智能化分析,对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解读,生成以数据为支撑的服务方式、应急预案和决策方案,打造生态环境的智慧载体;进行立体化的综合监测,构建数据全面、监测一体的网络体系。通过生态环境的大数据资源,进行精准研判解读、精准防控干预,实现生态污染的源头治理和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 (作者系郑州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