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掷地有声 聚焦2020全国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划定种粮耕地红线 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推进“卫生+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
构建更开放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人民至上 民生为本
挖掘旅游新消费 促进旅游新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国人大代表龚立群:
划定种粮耕地红线 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龚立群关注更多的是“三农”领域有关话题。针对产业扶贫、粮食安全、农业保险等话题,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建议。

通过立法规避基本农田“非粮化”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先后有十多个国家禁止粮食及粮食制品出口,粮食安全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只有保证面积,才能稳定产量。要确保种粮基本农田的红线,通过立法来规避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龚立群建议从国家层面划定种粮耕地的红线,尤其是产粮大县、产粮县,要严格明确粮食功能区的定位,具体落实粮食功能区的面积、位置、区域。

目前,仍然有很多基本农田仍然是靠天吃饭。随着天气极端现象频发,小麦、玉米关键的生产阶段仍然存在旱涝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和品质。龚立群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高标准良田的标准,每30亩配备一口灌溉用井,将“滴灌”基础设施作为基本农田的一项基本要求。“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水肥一体化,还可以减少水、电的能源消耗,同时还可以节省人工灌溉的费用。”

如何从品种源头上确保粮食丰产?龚立群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具体奖励措施,支持种业公司研发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克服“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怪相。

量身打造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龚立群在调研中也发现,产业扶贫中存在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现象。

“打赢脱贫攻坚战,应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人口的结合点,为贫困户量身打造适合的产业和模式,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龚立群建议,制定发展特色产业优惠政策,推进农村产业区域布局、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一批果品、畜牧、中草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管主体,把更多农村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形成全过程、长链条、广覆盖的引领带动关系。

“应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模式,与贫困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龚立群还建议,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加大产业精准扶贫支持力度,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提高涉农资金扶贫效益,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产业贷款支持力度,探索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迅速掌握技能,发展产业项目;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营销渠道,助推特色产业走出去。

以奖代补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农业保险是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贫困户脱贫变“输血”为“造血”具有重要作用。龚立群调研后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财政补贴到哪里,保险产品开发到哪里”的现象,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多层次开展、多样化推进。农业保险服务的领域也有待拓宽,商业险和附加险等供给不足,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不多。

为此,龚立群建议:推进农业保险产品多样化,研究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和支持地方加强产品创新,因地制宜研发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在保障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附加险等方式,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试点价格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等农村金融手段的结合,促进农业金融协同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的骨干和基石,必须围绕‘新主体’创新农业保险机制”。龚立群建议,按照农户“低分摊低保额、高分摊高保额”原则,探索农业保险产品弹性费率;建立农户与农业保险机构长期利益分享机制,破解农业“保险难、融资贵”问题。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