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焱 图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定鼎中原的河洛古国》。 初夏时节,黄河南岸、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巩义河洛镇双槐树村正是一派大好田园风光。 5月初,河南文物考古学会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考古重大发现: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重见天日! 河洛古国面纱初揭,即获得多位专家“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关键钥匙”“关键时期关键地域的关键资料”等重量级评价,新华社、央视等媒体连天热议——河洛古国,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初见·一瞥惊鸿 2003年,时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顾万发主持巩义站街镇北瑶湾村花地嘴遗址的考古发掘,并对比邻的河洛镇双槐树村也进行了初步考古调查。 初步探测,极富考古工作经验的顾万发确信双槐树下“有东西”。 双槐树下的秘密还来不及探索,被批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项目之一的花地嘴遗址就传来了令人兴奋的考古新发现:这处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环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窑等重要遗迹,出土有骨、石、蚌器、陶器、玉器、朱砂绘陶礼器、诸多动物骨骼及农作物颗粒…… 刚刚对顾万发“眨了眨眼”的双槐树遗址,此时依然无声掩埋在时光深处。 惊鸿一瞥,再见已是10年后。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起源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课题。”顾万发回忆,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寻找中国丝绸之源”的研究课题,经批准后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对双槐树遗址开展全面的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 历经5300年的漫长等待,双槐树遗址正式成为考古研究的对象,静候考古学家为它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见天日。 发掘·惊喜连连 仿佛是回应着双槐树几千年来的呼唤,2013年,还是由顾万发任发掘领队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基本布局,发现双重环壕; 2014年,发现灰坑88座、扰土坑12座、窑址8座、道路遗迹3条,确认遗址以仰韶文化中晚期以及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期为主; 2015年,继续对双槐树村及周边进行文物勘探,发现灰坑460余处、墓葬530余座、道路3条,本年度发掘,为研究仰韶时期的祭祀活动及探讨整个遗址的性质、规模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