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4版:文体新闻 | 上一版3 | ![]() |
|
||||||||||||||||||
|
||||||
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强生医疗携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以“消融阴霾,重获‘心’生”为主题,开展了医路相伴——中国房颤日公益健康教育项目。记者有幸采访了中国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开创者之一、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董建增教授。 提防凶险的“温柔杀手” 早诊早治是关键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心房电活动紊乱引起的一种不规则的颤动。”董建增教授介绍,正常人的心脏是有规律地收缩与扩张,这种有规律的心跳,被称为“窦性心律”,每分钟约60~100次。 “而房颤发作时,就像抽筋一样,心房会产生每分钟高达350~600次不规则的抖动,导致机械收缩功能丧失。”他说,房颤除了引起胸闷、心慌等外,还会使心衰风险增加,甚至将导致缺血性卒中。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比正常人高5倍以上。 董建增表示,在我国,目前约有超过1000万房颤病患,一般6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房颤的患病率就增加1倍,实际发病率可能比确诊率更高。 房颤被称为“温柔杀手”,是因为其本身症状并不十分明显,比如心跳加快,伴有乏力;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等。“较轻微的症状不能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病人,病发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这也是导致房颤诊断率低的原因。” 董建增介绍,随着病情加剧,没有明显症状的房颤患者会逐步由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大大增加了后续治疗难度和风险,也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增加更多负担。因此,早诊早治对房颤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从根源治愈房颤 让射频消融造福基层患者 房颤的治疗,过去主要采取药物或外科手术。药物治疗,有的效果不理想;有的副作用大;有的需要监测,不好把握平衡点,管理起来比较麻烦。而房颤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风险也较大,在治疗房颤的同时,心房功能也大大降低。 “临床研究证实,房颤的射频消融在改善患者症状、维持窦性心律、减少住院率等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董建增表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只需局麻,患者全程清醒,将输液管粗细的导管经过大腿根进入静脉送入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释放电流进行消融,能够彻底阻断心脏内部的异常电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控制心率的效果。 “导管消融手术时长约2~4小时,手术后穿刺部位仅需要沙袋压迫6~8小时,对于老年人有很好的耐受性。”他建议,对于频繁发作房颤、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高龄患者,经医院检查身体符合条件后,完全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降低所有年龄组患者房颤复发风险,其中,65岁以下患者获益最大,全因死亡风险下降59%。 目前,董建增带领团队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术达上万例,年手术量1500余例,治愈患者年龄最大的91岁,培养了大批高技术水准的介入治疗人才。 “对于射频消融手术,我们的目标是大病不出县,县里常规做,努力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受益。”他表示,老龄化是导致房颤的首要因素,河南人口多,未来将会有更多患者治疗需要,现有的医疗资源将是杯水车薪。今后将面向更多的基层医院开展技术帮扶,以培养更多基层人才,造福更多中原患者,这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方面。 科学预防、健康生活 提高全民房颤意识 虽然凶险,房颤却并非无从预防。除了和年龄增长有关外,房颤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董建增建议,房颤的预防应从病因和诱因同时管理,一方面,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病,另一方面,控制好诱发房颤的因素。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把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好;同时,要戒烟限酒,加强锻炼,提升睡眠质量,保持心理平衡。 他呼吁:“目前,公众对房颤认识严重不足,今后要加强科普宣传,着力提升房颤知晓率,提高全民的预防观念和早诊早治意识,促进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汪辉 李京儒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