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画) 金 影
这里也有一个桃花源(国画) 邢玉强
《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
鲸灵(外二章)
欲将涂鸦家无纸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欲将涂鸦家无纸

♣ 庸 之

脍炙人口的成语“满城风雨”,出自宋代诗人潘大临的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此诗虽仅有一句,但经常勾起人们对作者的兴趣。

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这样记载:湖北黄州人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就这一句,成了千古名句。这个“一句诗”的故事,也使潘大临在中国文学史中留下了名姓。

第一次听这个典故的相关情节,是在高中时听语文老师讲的。由于故事比较稀罕,就增添了对诗人的兴趣,有时候会围绕诗人,从不同角度无厘头地胡思乱想一番,甚至会关公战秦琼地找一些关联。

有时候会想,历代诗人给后人留下的诗作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质和量相衡哪个更重要呢?

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时候还多少有点烧脑纠结。在高质量的前提下,当然是越多越好,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无论是留下的诗作,还是爱国情怀,后人评价都是极高的。

可有时候,总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拿两个极端的例子作对比。比如,拿潘大临和清乾隆对比。很多人通过小说和电视剧,对清乾隆这位风流皇帝多少都有些了解,除了其他爱好之外,还酷爱作诗,一生共留下了四万多首诗作,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盖了冒了。质量怎么样呢?不便评说。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那么,潘大临的一生如何呢?本来寿命不长,活了不到五十岁,留下的诗作不多,我们通过网络搜索能够找到的更是寥寥。在文学史研究新的成果出来之前,甚至有人认为,潘大临一生仅留此一句诗。但这一句,却成了千古名句。

进而联想,人生中很多事情莫不如此。一些相对的事物,很难分出优劣,或论出对错高下。但如果以这一句诗VS四万多首诗,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如细细地品品,不同人一定有不同的认知。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潘诗人家道中落,到如此窘迫的地步?

据资料显示,潘大诗人在当时也算是一位官二代。其父潘鲠和其叔叔潘更都曾高中进士。其父先后曾任蕲水县尉、瑞昌知县等职,而且与苏轼、黄庭坚等名流又是好友。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家境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据说他的父亲为人耿介,为官清正,估计家底并不丰厚,到他这里却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是窘迫,“家贫甚”,以至于某天来了诗兴,在墙壁之上刚写一句,却被催租的人堵在家里,霎时间诗兴全无。诗没有写完,对诗人来说无疑是遗憾的。

宋朝文人墨客发表作品,所用介质非常广泛和随性,根据内容、目的、环境和条件,除了题壁,还会在柱子、屏风、芭蕉、荷叶、丝裙、手绢以及家具器物上留下墨宝。此外,宋代的造纸业已经非常发达,用纸也已很是普遍,有钱有地位的公卿贵族高雅之士,更是奢侈到自制一些各种不同工艺式样很是高级雅致的花笺名纸。

潘大临当时题诗于壁,就当时的境况看,墙壁应该不是最合适的介质,无奈之下,是不是除了墙壁之外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下笔地方了?“家贫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诗人作古千年之后,莫名其妙地关注这些东西,似乎没什么意义,甚至有些无聊。然而,对于诗人生活困顿的境况,多有同受之感。故而,曾有一首小诗,以描写过去生活窘迫之状:欲将涂鸦家无纸,长影斜阳残壁西。沉吟良久无佳句,秃笔抄下前人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