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一河奔腾 上一版3  4下一版
腾飞发展 势不可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腾飞发展 势不可当
春晚郑州分会场 郑报豫览摄影师 冯威锋 摄
中欧班列(郑州)开通首条跨境电商专线 新华社发
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大直径硬岩TBM下线
“郑州—欧洲”定期全货机邮件专线开通 本报记者 张倩 摄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举办
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本报记者 侯爱敏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摄影部提供

2019年,是郑州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跻身特大城市的郑州,这一年持续奔跑、步履铿锵,在国家发展大盘中精彩绽放,迎来更多重大机遇,也被赋予更多战略担当。

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探索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被赋予厚望,成功跻身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城市行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努力作为……郑州不负嘱托,坚定扛起“龙头高高扬起来”的光荣使命,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闪亮答卷。

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继2018年经济总量首破万亿,2019年郑州经济实力继续攀升,当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89.7亿元,占全省的21.4%。经济总量全国排名前移一位,居全国城市第15位。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2.5亿元,占到全省三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24.4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两成;进出口总额4129.9亿元,占全省比重超七成,居中部城市首位、省会城市第5位。

2019年,伴随一系列重大活动纷纷落地,郑州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朋友圈”不断扩大。

2019年金秋,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成功举办,全国各地各民族的运动员及嘉宾前来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见证郑州日新月异的发展。除夕之夜,作为央视春晚分会场之一,郑州向全球精彩展现黄河之滨内陆城市的开放姿态,彰显了对接更高平台、更大市场的中部城市风采。以创新方式举办的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线上线下吸引全球20多亿人次参与拜祖,华夏儿女的精神力量空前凝聚。

更强、更美、更多机遇的郑州,吸引五湖四海客商及技术人才纷至沓来,推动人口加速集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来自统计部门的数字显示,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21.6万人,达到1035.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继去年5月宣告国产盾构有了中国“芯”的喜讯后,中铁装备捷报再传,6月18日,出口澳大利亚大直径硬岩TBM成功下线,这是中国硬岩掘进机首次应用于澳大利亚隧洞项目建设。

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着力构建的新兴产业体系重要支撑。2019年以来,全市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速,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2019年,全市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4%,上汽数据中心等243个项目开工建设,明泰铝业高精铝板带箔生产线等246个项目竣工。中铁装备等2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突破。

现代服务业提档增效。2019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18%;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家,3个期货产品、3个期权产品在郑州商品交易所密集上市。

新业态发展气势蓬勃。2019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增长18.5%、快递业收入增长16.6%、物流业增加值增长9.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总收入1598.9亿元,同比增长15.2%。

数字经济风生水起。2019年,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中国电子、紫光集团纷纷落地郑州,这些行业翘楚的到来,不仅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更开启了郑州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

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代产业提速发展的不竭动力。2019年,致力于引智引才的“智汇郑州”人才工程,荣获“全国人才工作最佳案例”。这一年,我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5项,获奖数量占到全省的40%。全市新认定院士工作站11家,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6.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6家,增长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增长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8%。

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6月30日,中央、省级媒体齐聚郑州。郑州海关不久前正式入选全国首批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十大试点,各级媒体聚郑,正是挖掘郑州试点业务发展中的优势亮点。

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融合发展,打造出郑州空前的开放之“势”。以“四条丝路”为支撑,郑州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大舞台。

2020年4月28日晚,第3000列中欧班列(郑州)满载货物,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车务段圃田车站缓缓驶出。经过近7年运营,中欧班列(郑州)已经成为河南连通欧洲、中亚和东盟及亚太的物流大通道,成为郑州开放的新名片。

仰望“空中丝绸之路”——2019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91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2万吨,保持中部“双第一”。

俯瞰“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2019年开行1000班、货重5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3%、56.1%。

点开“网上丝绸之路”——2019年,郑州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107.7亿美元,同比增长24.6%。

远眺“海上丝绸之路”——郑州已实现与青岛、连云港、天津等港口无缝衔接。

开放平台建设持续完善。2019年,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形成创新成果140项,新注册企业1.5万家、注册资本1811亿元。航空港实验区成立首家本土货运航空公司,新郑机场首条直达欧洲定期客运航线郑州—伦敦开航。此外,药品进口口岸正式投用,汽车口岸二期建设稳步推进;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省政府批准筹建;国际贸易实现“单一窗口”全覆盖……

高质量发展势不可当

2020年初,突然而至的疫情,带给郑州“大考”。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护城市安全,守卫百姓安康,实现战“疫”发展两不误。

随着复工复产步伐加快,我市经济指标一改下降态势,强势反弹。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分别比1~4月、一季度收窄2.5、7.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回升到1.3%,分别比1~4月、一季度提高1.9、7.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分别比1~4月、一季度收窄3.8、8.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分别比1~4月、一季度收窄2.3、6.8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11.5%。专家表示,快速回暖向好的经济态势,说明郑州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是高的,结构是优的。这不仅显示出社会各界对郑州未来发展的笃定信心,也奠定了下一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郑州正着力夯实郑州高质量发展之路——项目建设、消费促进、开放招商全面开花,“六稳”“六保”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全市上下齐心,努力壮大支撑点、转化拖累点、培育增长点……

展望未来,朝着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宏伟目标,郑州砥砺奋进,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谱写着更加绚丽的篇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