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飞翔的姿态 郑之翼 上一版3  4下一版
描绘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描绘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写在郑州被授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牌匾之际
本版图片均由郑州市园林局提供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也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最高荣誉。2020年 6月30日,在绿染枝头、繁花似锦的盛夏时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将这一金字牌匾授予郑州,郑州成为长江以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及以上城市!

高质量推进城市发展,就要担子两头挑,一头是“绿水青山”,一头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以“路在林中、林在城中、蓝绿交织、河湖连通、湿地环绕”为目标,以“增量、提质、升级”为重点,着力打造“三圈、一带、九水、三十一廊”生态空间格局,绿地面积连续8年保持超千万平方米规模增长,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5年来最好水平。

打基础 增绿量 生态惠民不停步

北邻黄河的郑州,一度饱受风沙困扰。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实施园林绿化,蹚出了一条“风沙城”变“绿城”,“园林城”晋升“生态园林城”的绿色发展之路。

解放前,郑州饱受风沙折磨,在市区东北和东南郊区,是当年花园口黄河决口后遗留的数万亩沙荒地和数百个流动沙丘。每年冬春干旱季风季节,黄沙弥漫,行人睁不开眼;而到盛夏酷暑,又备受阳光曝晒。“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是旧郑州城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在“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郑州市大力开展防护林带、林网建设,逐步驯服了流沙,固定了沙丘。并对市区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形成了以人民路为代表的一批法桐林荫大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郑州绿化覆盖率位居全国317个大中城市之首,成为公认的“绿城”。然而,随着城市框架拉大、人口快速膨胀,绿城一度褪色。

上世纪未,郑州通过拆墙透绿掀起“绿化风暴”。进入新世纪,郑州举全市之力开展包括国家园林城市在内的“四城联创”,终使“绿城”再次回归:2006年,郑州市被原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至此,中心城区绿地率31.7%、绿化覆盖率34.9%、人均公共绿地8.17平方米。

郑州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的第二年,原建设部提出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思路,并在全国推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郑州市结合自身实际,以此为标准,明确把“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新植乔木50万株”纳入为民办的“十大实事”推动实施,启动“绿城变花城”,坚持举办以“市花”月季为代表的各类花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之后5年,以海棠为代表的碧沙岗公园,以樱花、郁金香为代表的人民公园等一批特色观花公园先后完成改造,举办了系列花展。中原路、文化路等20余条观花大道相继建成。郑州植物园一期等大型公园、游园建成开放。全市共新增各类绿地280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8.17平方米增加到10平方米,为迈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上台阶 培亮点 诗意生活展画卷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面考核“水陆空”。不仅建公园、栽花种树,还对水生态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标准。

为凝心聚力推动绿色发展,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与其他生态建设统筹考虑,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2011年8月,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明确加快生态环境工程和城市水系建设,把郑州建设成为山水融合、森林环抱、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生态城市,并逐步制定完善创建工作方案。

2013年起,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市生态建设大会,周密部署推进实施增绿、治水、净土、防污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功能。

生态廊道和绿道建设,综合性公园、雕塑公园等专类公园建设等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占地面积1785亩、荟萃世界各地代表性园林艺术文化的郑州园博园如期建成,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在郑州成功举办,郑州园林知名度持续提高。

生态廊道和绿道建设成为郑州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全长3588公里,包括三环路、四环路、绕城高速、8条铁路、10条快速通道、11条主要河流水系、31条放射性道路及与之连接的国、省、县、乡主要道路,全部实现“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生态廊道提高了城市软实力,不仅让市民直呼震撼,而且成为全国绿道建设的亮点。2019年,郑州市作为全国绿道建设重点宣传的7个城市中唯一北方城市接受中央媒体采访,“郑州经验”登上各大中央媒体重要版面和时段。

这一时期,全市绿地面积以每年超千万平方米的规模增长,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市民享受到了出门见绿的诗意生活,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登上新台阶。

补短板 强弱项 “生态城”实至名归

杂乱的铁路沿线变身绿廊,沉寂的千年古河焕发生机,透出来的公园美景行人共享,家门口的街容街貌温馨可人……每一份生态获得感,都凝聚着全市上下奋斗的汗水。

2018年以来,凭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份初心、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的一股韧劲、克难攻坚落实各项工作的一股拼劲,郑州市把“新增绿地面积1000万平方米,建成公园、微公园和游园400个”作为向市民承诺的“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围绕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强力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工作,全面打响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攻坚战。

坚持高位推动,集中攻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十多次调研督导,以上率下,以“目标管理、三级督导、公示约谈”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市园林局作为创建工作办公室单位以高度的使命感强化督导考核、通报排名,相关委局通力配合,各县(市、区)和管委会对照“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狠抓落实,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勇于担当,决战决胜,凝聚起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强大合力。创造了铁路沿线200天拆除160余万平方米构筑物、绿化1940.66万平方米等一个又一个奇迹!

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由市园林局承办,市规划局配合,先后制定了《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5)》《郑州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年建设规划》等。由市园林局协调推进,各县(市、区)和管委会共同实施,加快建设公园微公园,实现公园绿地“增量、提质、升级”。已形成以西流湖公园等4个千亩以上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绿心”,完成新建公园微公园1087个;强力实施一批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完成铁路沿线、生态廊道、过境干线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绿化提升3945万平方米。贾鲁河综合治理西流湖段工程、青少年公园及一批郊野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不断优化生态资源配置,坚持“人们活动在哪,就优先绿化哪”,不断增强群众的体验度、获得感。在铁路沿线整治绿化中,坚持需求导向,在重要节点、人员密集区域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公园游园,配备座椅、健身器材、健康步道、智慧书屋、公厕,满足周边居民游憩、健身需求。高品质完成碧沙岗公园、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等8个公园拆围透绿工程,道路与园林景观无缝衔接,市民晒出的美图频频刷爆朋友圈。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市园林局、市水利局、林业局、城管局、生态环境局等协同发力,“水陆空”生态环境全方位提升。“千年古河”贾鲁河等11条河流,经过整治绿化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建成黄河湿地公园、市域范围内黄河沿岸生物种群数量增至18种,成为全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邙山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0%,中原窑厂废弃地修复利用建成南环公园;在道路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中见缝插绿,打造了一批绿化与彩化、美化、优化相协调的街道和片区;全市六成以上居住区(单位)创建成园林式居住区(单位);2019年优良天数177天,为近五年来最好的一年。

多年锲而不舍,今朝生态梦圆。2019年底,建成区绿化总面积2.09亿平方米,绿地率36.06%、绿化覆盖率41.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环比2006年依次增长4.36个百分点,6.15个百分点,5.33平方米。以道路廊道、河渠两岸绿化为网络,以大面积生态林、公园游园为重点,以庭院绿化、立体绿化为补充,市区园林与城郊绿化相融合,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体系初步形成。2020年1月,郑州正式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不是一蹴而就,获得闪光招牌不意味着尽善尽美。目前,绿地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在郑州依然存在。郑州市将进一步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筑牢生态屏障,优化布局结构,提升城市品质。按照这一部署,市园林局正以“四化”(绿化、彩化、美化、优化)、“四园”(郊野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游园-微公园四级公园体系)、“三道”(城市道路、河道、铁道沿线绿化)、“二网”(城市绿道网络和城市立体绿网)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郑州从“绿城”向“绿都”跨越提升。

不久的将来,一个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更加生态美丽的城区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绘就最美底色!

裴其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