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一城好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舸争流千帆竞 挺立潮头唱大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展经开之魅 看东强之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 挺立潮头唱大风
产业之城助力郑州“龙头高高扬起”
郑煤机总装车间的液压支架
安图生物
中铁738号土压TBM双模盾构机
上汽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装车间
中建七局总部

东强·经开区

本报记者 王译博 文

通讯员 王倩倩 郭威 图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踏足中原大地,来到郑州经开区,深入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郑州国际陆港、中铁装备考察调研,希望河南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郑州经开区,走进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调研,提出了“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郑州经开区,这是对我们莫大的振奋和鼓舞。总书记的嘱托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经开区更强的历史责任和强大的发展动力。”经开区负责人表示,经开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做优做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实体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把经开区打造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

产业是立城之本、发展之基。

经开区作为全省十亿、百亿级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区域,集聚工商企业万余家,百亿级企业十余家,世界和国内500强近百家、规模以上企业600余家,现已构建起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近年来,经开区工业经济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地位稳步提高,在全省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在全国开发区中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郑州东部强起来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

深入践行“三个转变”

产业之城顺势崛起

经开区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海马、上汽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四大整车品牌和六大专用车品牌,其中宇通客车“跑”出世界客车销量第一,130余家零部件企业在区内竞相发展,年整车产量占全省八成,整车产能超过百万辆、实现产值千亿元,已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整车生产基地。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主战场。近年来,经开区深入践行“三个转变”要求,聚集了中铁装备、郑煤机、海尔、宇通重工、富泰华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煤矿机械、工程机械和特种机械、电力装备、精密仪器为主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铁装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矩形盾构机生产基地,盾构机制造业务稳居国内第一、产销量全球第一;郑煤机建成全球最大的液压支架生产基地。

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同时,小企业也要铺天盖地。近年来,经开区在支持“巨星”的同时,还围绕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2020年4月17日,经开区与河南投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产业园区开发、物流枢纽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开展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合作。将引入中关村产业资源,在滨河国际新城共同打造产业园区,导入科技研发、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互联网大数据等优质项目,推动新兴优质产业集聚。

工业品牌优势突出 国际影响显著增强

在制造业技术方面,经开技术国际领先。中铁装备研制的最大直径(15.8米)泥水平衡盾构机全国第一、世界第二,郑煤机研发的8.8米超大液压支架多项关键技术为世界首创;郑钻多项刀具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拥有世界一流装备水平的刀具制造基地。二是经开产品远销全球。宇通客车销量世界第一,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5%;中铁装备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盾构机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以色列、伊朗、韩国、印度、黎巴嫩、埃塞俄比亚等国家;郑煤机生产的液压支架成功进入美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越南、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安图生物产品远销欧洲、亚洲、中东、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经开企业走向世界。宇通客车取得欧盟(WVTA)整车认证;双汇集团并购史密斯菲尔德;郑煤机并购德国博世电机业务;安图生物与芬兰莫比成立安图莫比合资公司。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研发创新方面,经开区德嘉丽4家企业进入培育类绿色工厂名单;宇通重工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海马、索凌电气获批河南省智能车间;东昇、上汽郑州分公司、四方达获批河南省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示范项目。

创新成果丰硕。宇通客车、郑钻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郑煤机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宇通客车“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铁装备“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旭飞光电“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现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目前,经开区已有工业高科技企业67家,上汽郑州分公司自动化生产率已达到95%以上,海尔创新产业园建成了工业4.0智能工厂,索凌电气入选省级以上制造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大信橱柜入选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

推出“工业标准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简化、优化、标准化工业项目供地程序,促进工业项目尽快落地,今年5月,经开区管委会以省市相关政策为支撑,陆续制定出台了《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工业标准地”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工业标准地”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

工业“标准地”,是指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对新建工业项目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指标,并实现项目动工开发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的可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此次经开区政策的出台最大亮点是打破传统土地要素配置的体制性障碍,规定政府在出让土地前,由政府出资对有条件的区域实施区域评价,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由政府明确土地出让的投资强度等控制性指标,通过事前发布标准,企业对标竞价,构建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新型招商模式。以企业承诺履约为重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信用评价体系和严重失信名单制度,构建激励倒逼机制,加快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惩的良好环境。

据了解,近期经开区拟供应三宗工业“标准地”,共计215亩,后续将不断推出更多工业“标准地”。工业“标准地”改革将为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土地供应效率,培养壮大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推进产学融合强化创新驱动

汇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经开区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统领,以与郑州师范学院产学研战略合作为带动,扎实推进双创载体建设,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努力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创”体系,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奠定基础。

同时,推动“互联网+”“工业4.0”与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上汽和海尔为带动,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一批机器人智能工厂;以中铁装备和郑煤机为带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以安图生物为样板,建设一批现代化花园式工厂;以索凌电气为示范,培育一批制造业互联网企业,经开区将逐步建成为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现代产业集聚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