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导 读
高考成绩25日公布
郑州:组合政策密集落地 精准发力“两稳一保”
全市上半年新增 市场主体9.85万户
河南专升本今日开考
确保城乡接合部综合 改造工程取得实效
郑州工人新村“变身记”
用心用情为民造福 尽责尽力保障发展
钢铁水泥企业下月起试行 超低排放差别化水电价格
京广铁路黄河 大桥接受保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穿越一甲子 焕发新魅力
郑州工人新村“变身记”

工人日报记者 李丹青 吴丽蓉 余嘉熙

编者按

昨日,《工人日报》头版头题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刊发《穿越一甲子,如今郑州工人新村的居民走进了小康生活的新日常——工人新村“变身记”》文章,对郑州老旧小区经过综合改造蝶变为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管护到位、业主满意的美丽社区,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品质提升进行报道。本报今日予以编发,敬请关注。

自25岁嫁进郑州市工人新村,62岁的芦雪琴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7年。

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工人新村,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后,为集中安置参与省会建设的工人专门建设的生活区。

红砖灰瓦,高大梧桐,这是老一代郑州人对工人新村的集体记忆。

近一个甲子过去了,树木依旧茂盛,但工人新村社区变得日益老旧,基础设施老化,公共配套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了芦雪琴和其他9600多位住户的生活幸福感。2019年,郑州对2002年以前建成使用的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工人新村也在改造之列。

如今,望着重新粉刷的砖红色居民楼外墙、干净整洁的街道路面,芦雪琴发自内心地高兴:“环境美,心情也爽!”

工人新村并不“新”

芦雪琴的公公早年在开封市书院街工作,上世纪50年代,省会搬迁时,他被派来郑州参与建造河南省新华书店,随后便居住在工人新村的集体宿舍。

初期,工人新村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上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平房改建为砖混结构多层建筑。

芦雪琴回忆,当时他们和公婆挤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那是一栋办公室改造的两层排房的2楼。没有独立卫生间,每一层只有一个公共厕所。也没有厨房,各家在房门边的走廊上支个煤火炉,就是做饭的地方。

当记者惊讶于4口人共挤一室时,芦雪琴有些淡定地说:“过去,还有的两家分在一间屋子呢。”在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并排放了两张床,中间用三合板隔开。加上一张吃饭用的小矮方桌、一台收音机,芦雪琴带来的12英寸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和几把小椅子的嫁妆,就是这个家里所有的家具与家电了。

在那个物质尚不算丰富的年代,十几平方米足以摆放三代人所有的衣物和生活用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排房住了近10年后,芦雪琴丈夫的单位分给他们一套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