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3∶4,建业中超首轮憾负苏宁
中超回归体现积极意义
中国男排超级联赛 8月20日重启
省广场舞展演 济源专场开赛
传承非遗,她是认“针”的!
8月到河南艺术中心感受“喷空”的魅力
豫音豫韵唱响高原 “文化动车”筑梦丝路
线上少儿篮球技巧赛网络海选火爆进行中
古琴素养公益课堂 线下活动恢复
心理学经典畅销作“生活智慧书系”出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非遗,她是认“针”的!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刚刚入伏,“李氏圆炁针”第六代传承人李威格外忙碌,前来“冬病夏治”的市民络绎不绝,而此前“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2020年郑州非遗宣传周、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成立、“醉美·夜郑州”优秀品牌展示展演……数场“非遗”主题活动上,都能看到她背着医药包、风风火火“赶场”的身影。

“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重视,我也想把李氏圆炁针这种能给人带来健康的非遗项目扎实地传承下去,造福广大群众。”谈到不顾劳累参加各种活动的初衷,李威的语气十分坚定。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2000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李威介绍,作为东方医学组成部分的针灸,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0年,中医针灸成功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李威最擅长的“七寸长针”,在《黄帝内经·灵枢》的“九针论”中也有记载:“长针为之治针,长七寸,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重症顽疾。”

人体300余处穴位,不同穴位对应治疗不同症状,穴位之间又相互作用、联系紧密,稍有不慎则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李威大夫施起针来,则更多感到的是乐趣和责任。“我十来岁的时候常跟着太姥闫真武、祖父徐宝云出去给人治病,每次听到医患之间的问答,什么症状、怎么应对,我就默默记在心里,时间长了,遇到病人有相同的症状和情况,我也‘无师自通’地知道该如何处理了。”李威回忆,13岁的时候她开始给太姥、祖父当小帮手,直到有一天她亲手拿起针给患者针灸,看到患者病痛消除后的轻松面容、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言,小李威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案例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她对中医针灸的兴趣越来越浓。“战国思想家韩非子在《扁鹊见蔡桓公》里说道: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中医的神奇就在于‘疾在腠理’的时候就能够被发现、防患于未然。”李威深有感触地表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运用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进行提前预防、治疗最为合适:“通过针灸等手法,是畅通你的经络、气息,让你整体脏腑之间恢复能量,自己的身体‘治’好自己的病,而不是靠外力来干预你身体的机能。”

尽管一身绝技,李威跟人交谈起来依然亲切随和,被人称作“神医妈妈”“李阿姨”,年龄小一点的也喊起了奶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基础,传承、创新,运用于生活才是其难点、突破口。对此,李威不顾“祖传绝技秘不示人”的家训,毅然贡献出自己的“传家宝”,采取“开门授课”的开明姿态,只要人品好、有志于中医针灸,她都乐于传授,目前李氏圆炁针第七代传人已收徒近十人,该项目传承的人才梯队建设已见雏形,正在积极申报成为河南省级非遗项目。同时,“李氏圆炁针”更是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医界同仁前来进行专业技术的交流、骨干人才的培训,在不断的交流、发展中,李氏圆炁针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中医专业人才。

李威坦言,她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财富的守护者、传承者,必将付出毕生的精力,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通过自己的诸多努力和尝试,使得古老非遗项目和人们的现代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令具有悠久历史的非遗项目在当下生活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