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振国 宣纸发源地安徽泾县制纸车间五六十名捞纸工人共同作业,成功捞制“四丈宣”,即成品长约13.2 米、宽3.6 米宣纸的过程,可谓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捞纸师傅说,宣纸手工制作的一百多道技艺都很成熟,捞纸作业凭的是静气,闻令而行,沉着冷静,配合默契。 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曾寄言其弟子:“每临大事有静气。”苏洵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李鸿章的“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而元代画家高房山有诗:“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能闲也是一种境界,所谓“心闲为贵”。李清照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写闲情静趣。所谓有静气,说白了即无事能安、遇事不慌,或如王阳明所言:无事心定,有事心静。 但静气不是吹出来的。苏东坡所谓“八风吹不动”,便有吹之嫌。相传坡公坐禅颇有心得,便赋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之后,他很得意,派书童送往好友佛印禅师处。禅师看后,批回俩字:“放屁!”苏东坡一看气坏了,当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禅师也不理会,哈哈大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当即醒悟,自觉惭愧。静气更不是装出来的。孔融便闹了出滑稽剧。这位七岁让梨传佳话、但最终被《后汉书》贴上“志大才疏”标签的建安名士,任北海相时曾与来犯的袁绍大公子袁谭兵戎相见,叫人无语的是,将士浴血拼杀,他却在读书谈笑,整得跟孔明似的,没曾想兵败城陷,北海大人只身逃往山东,扔下老婆孩子当俘虏。 静气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外带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会对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事做派形成影响,金钱、权势、出身、相貌等外在条件,也会对一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产生作用,但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决定或赋予人的内在品质。说到底,静气需要涵养或修炼。 朱光潜说:“有趣的灵魂有静气。”按朱先生的意思,这里的“有趣”指有志趣、情趣、才趣等,就如冰心的一句名言:花要有色香味,人要有才情趣。《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人生的目标越明确,意志越坚定,静气越充沛。所以静气需要理想和志向来充盈;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故静气需要正气来支撑。静气还需要本领来提升。《旧唐书》记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战将秦琼,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试想,如果不是一身本领,他哪来的勇气和自信?静气也需要智慧来凝聚。诸葛亮的空城计虽是演义,但以其才智谋略来看,也算是源于生活;而如果不是大智慧,他哪来的镇定和从容,凭一把琴和俩童子,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但培养静气一定要进空谷或练打坐吗?或者说,靠这个行吗?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清静闲适之境,还有苏东坡的打坐参悟,或许有利于修炼心性。但作为社会中人,则必须直面现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涵养或历练自己。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王阳明则认为,人须事上磨炼,方能立得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渐成趋势的碎片化阅读既浅又泛,恐怕不仅不能滋养静气,还会使人变得浮躁,所以阅读还是要留一点矜持,有所选择,最好能系统地、有深度地读点东西。“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必须和思考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能听风就是雨,或人云亦云,遇事要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努力做到耳聪目明心亮;把学思行相统一,是孔子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提出来的。当下世相繁杂焦灼,躬身实践,用心做事,或许是最好的修行,多做事,多经事,多在实践中摔打,或许困惑犹疑便少了、心便静了,所谓“经事长智,磨事成人”。 当代社会,团队协作和合作共事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通过共同的理想和意志,涵养一种共同的从容干事创业谋发展的静气,就如宣纸捞纸作业一样;而不像拆烂污牌友玩牌,各自逞能,不懂配合,互相埋怨,甩锅骂娘。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