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青春勇担时代使命 建功国家中心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喜看绿城新貌 点赞家乡变化
学成之后投身家乡建设大潮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成之后投身家乡建设大潮

郑报全媒体记者 董艳竹 整理 丁友明 图

昨日,“青春勇担时代使命 建功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学子青春寻访活动,50名郑州籍优秀大学生代表深刻了解家乡新变化。当天召开的座谈会上,8名优秀学生代表围绕郑州城市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下是发言摘编。

北京大学任冠南:

青春留郑不遗憾

今天参观的内容非常丰富,我感受颇深,最真切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我自己家周边的环境变化,一步步看着居住小区从“脏乱”变成了“时尚靓丽”。再有同学跟我说郑州环境差什么的,我就挺起腰杆斩钉截铁地跟他说:“你放假来找我玩,我给你买票,你自己来看看我家现在的样子。”

还有一个感受是“想要融入,想要做点儿什么”。寻访之前,我特意去找了政论片《雄关》来看,这部片子讲的是河南在抗疫斗争中的硬核举措和闪耀成就。我觉得抗疫是个系统工程,郑州能够在疫情大考中取得了不起的成绩,并且全力援助其他地方,靠的是稳扎稳打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综合实力,同样也靠的是家乡人民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团结一心的精神。而此次寻访,更让我看到了郑州建设的既有成绩和前景目标,也让我体会到,郑州的未来大有可为,青春留郑不遗憾。

就自己而言,我希望自己的命运与家乡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能够为家乡与祖国尽到绵薄之力。

清华大学王一桥:

郑州欢迎年轻的奋斗者

细想非常惭愧,虽然家住在中原区,但读中学时是住校生,18年来并没有太多机会感受郑州的风貌,对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一点都不熟悉。

好在建筑学的专业视角逐渐让我补足了前20年的遗憾。郑州的发展史,就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而我,就是想为人们心中那个“没文化”的郑州做一次辩护。我们并不是所谓“文化的荒漠”。如果你来怀古,你可以去商都路,那里的道路1500年前就存在于此;但我们更熟悉的郑州,是伴着近现代中国的浮沉而一块一块地拼出来的。百年前的铁路工人会觉得自己是郑州人,30年前的棉纺厂工人可以说我是郑州人,如今的郑东新区人也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郑州人。郑州是如此地具有吸引力,能把一块块时间和空间黏成一个有活力的整体。也许郑州的文化,就是在互相包容的同时共同进步。我想,这样的郑州是最美的,它永远会欢迎我们这群年轻的奋斗者。

武汉理工大学赵俊杰:

这里是青年人拼搏的“战场”

今天,作为郑州人,我很激动!我看到了一个既有文化底蕴、工业底气,又有现代科技感的城市,看到了一个新的国家中心城市正在崛起。有人说郑州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多少有些“大杂烩”的感觉,用郑州话来讲,叫“两掺儿”。省会与县城的“两掺儿”,传统与现代的“两掺儿”,理想与现实的“两掺儿”。我想说的是在我心中郑州是一座你努力就可留下的城市,是青年人奋斗的“战场”!

我是一个“新”郑州人,我并非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小学来到郑州这座城市,同时我也是一个“老”郑州人,郑州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只要你来,你就是郑州人。我深深地爱着这个伴我长大的城市,在我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我始终将郑州作为我未来生活城市的选择。

但是客观来讲,目前郑州市的发展上升空间还很大。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希望我们的城市可以着手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郑州的城市科教创新能力,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外求学的过程中,我会努力展现出良好的郑州学子形象,讲好郑州故事,提升郑州的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张宏帅:

积极投身 家乡发展大潮

今天的参观寻访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以黄河命名的第五个国家级重大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市义不容辞承担历史使命。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信念,正是我们传承千余年来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题中之意。

一座城市不能只顾自己发展,个人也如此,我选择专修法律,未来也必以法律工作为职业规划,如今我们国家正肩负着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任务,我自应勇于承担,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学投身于国家、家乡的法治建设之中,散发青年法学生的光热。

此次寻访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立体的郑州。我认为,无论今年要踏上何种工作岗位,都应该发挥青年一代的优势,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积极投身家乡发展大潮,主动与家乡发展共成长,争做家乡发展的先锋。

清华大学张帅:

努力用所学 为家乡作贡献

我即将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创新创业方向的管理硕士学位,离就业还有一段时间,但作为攻读创新创业方向的学生,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先于面临就业的学生为家乡提前谋划。

通过这次寻访活动,我们回顾了黄河两岸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见证了龙子湖智慧岛的日新月异,感受了在郑优质企业的生机勃勃。短短一天,浓缩了郑州厚重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我们收获满满,迫不及待地希望投身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之中。

建设家乡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人才参与。我认为,吸引人才应该有优秀的企业,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吸引人才应该有温馨的政策,让人才有家的感觉;吸引人才应该有好的管理方式,让人才生活得舒心。

我希望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入学习管理学知识,注重实践,了解中国。毕业后,参与选调生考试,努力用所学为家乡作贡献。

北京大学徐文哲:

看好郑州的发展前景

我今天的收获可以归结为三个“走”。首先是走出家门,其次是走出书斋,最后是走进家乡。在郑州生活的时间长不代表着对郑州了解得深入,在文化和历史上与家乡产生共鸣才是真正的心灵相依。

我在北大加入了河南老乡专属的社团“中原发展研究会”,去年2月,参加了豫协组织承办的豫燕服务团,同10余位来自北大各院系的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前往航空港区,参与聚焦“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社企合作”三大主题的寒假调研。在那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港区的人才政策整体非常优厚,并且设置科学、明确,但我们同时觉得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而今天的参观,我们也看到了郑州经济活力四射,这是吸引人才的产业硬实力。我认为,除了硬实力,还要做好软优化,展现老家河南热情好客的一面,优化人才工作生活体验,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未来,无论是继续读书还是就业,我都非常看好河南和郑州的发展前景。我们这些河南青年,不应当只做家乡发展成果的享受者,还要做家乡的建设者、潜在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希望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尽一分力。

北京师范大学弓启明:

愿为这片热土添砖加瓦

在郑州生活了18年,第一次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寝室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我是河南的“独苗”。第一天晚上的“卧谈会”,大家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问他们:“你们对郑州的印象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中部交通枢纽、郑州东站、赴京的必经之站、河南烩面、胡辣汤……”这是他们的“郑州初印象”。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在外求学的郑州人,我身上还肩负着将今天的郑州故事、郑州发展讲给更多人听的责任。

郑州的今天,是多元融合,高速发展的,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丝毫不为过。而郑州的明天,必将是大有可为、举世瞩目的。要实现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后备队伍作为引擎和支撑。人才从哪里来?我认为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引”,二是“留”,三是“造”。希望建立健全“郑州人才信息数据库”,完善数据库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共享,真正实现能“引来人才”和“用好人才”的终极目的。

过去和现在,我见证着郑州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而未来,我愿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北京化工大学张伟文:

郑州,学子的心灵港湾

经过一天的参观学习交谈,一些细节逐渐在脑海中浮现。我深受黄河文化和郑州文化的影响,我的乐观、我的自信、我为人处事的方式都与郑州这座城市的特性紧密相连。

在郑东新区智慧岛,我体验了5G无人驾驶汽车,感受到高科技方便大家生活的同时,我也认为,与我所到过的其他城市相比,郑州公共交通优势突出。首先是性价比高,支付宝、微信的快速支付,让大家出行很便捷,这使我无比自豪。同样让我自豪的还有郑州的区位交通优势,四通八达,她可以让无数个在外求学的游子,很快就能回到家乡。

而郑州的城市品质也在悄悄地改变。这几年,每次回家,总能惊喜地发现,街边的小游园多了,花花草草多了,让我流连忘返。老旧小区的改造,也让我们的家变得更美更阳光。

郑州,总在变化,总有惊喜,总有感动。我同样相信,郑州这座求贤若渴的城市,会成为郑州学子的心灵港湾,成为一个谁都说“中”的地方。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