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全国3对3羽毛球赛8月22日绿城启幕
恒大国安连胜彰显霸气青岛黄海换帅造出冷门
向英雄致敬交响 音乐会即将上演
莫言:做个“晚熟的人”,努力打破诺奖“魔咒”
我市将现5G电影院
《星际穿越》引发观影热潮
“中原戏迷擂台赛”启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莫言:做个“晚熟的人”,努力打破诺奖“魔咒”

本报记者 秦华 通讯员 李然 文/图

开播不久点赞数就突破了10万大关,刷各种礼物的弹幕一度将直播屏幕占满,屏幕下方评论区里热闹非凡……这样的直播效果,很难出现在一本文学书的发布会上。但如果主角是莫言,就能够理解了。

近日,莫言获得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举行了线上发布会。发布会上,莫言不仅对新作进行了解读剖析,还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写作心得和未来的创作计划,“努力打破诺奖魔咒,希望能够在最近几年里拿出一部好的长篇来”。

谈新作:分享获诺奖八年来感受

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这次,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书中的主人公“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部书里。”莫言说。

小说里的这位“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在《晚熟的人》中,莫言依然采用了知识分子还乡的视角去讲述故事,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视角本身在发生变化,“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这个人发生了变化,我看问题的角度、我的年龄视野跟多年前都不一样”。

莫言直言,在多年前,他仅仅是一个“知名”作家,获得诺奖为作家的身份又添加了一层更加复杂的色彩,他遇到的人和事也随之变得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讲,还乡的视角是旧的,但是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变了,所以又赋予了这个视角以新的含义。这七八年来确实有很多的感受,仿佛只能通过这样的一个角度才能把自己的这些丰富感受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谈创作:我一直在做准备

有人说,诺奖有魔咒,得过诺奖之后很多作家可能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停滞或者无法超越自己的困境,那么莫言能否像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期待的那样,打破这种魔咒?《晚熟的人》能否给出回答呢?

“这个书能否做出回答我自己也很难断定,要等到读者读完以后由他们来做判断。”莫言说,诺奖所谓的魔咒是一个客观存在,因为大部分的获奖作者获奖以后很难再有力作出现——许多获得诺奖的作家都已七八十岁高龄,创作巅峰时期已经过去,有的作家甚至获奖后没几年便告别了人世。

“但是也有很多作家在获奖之后毅然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像马尔克斯,他在获奖之后还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我们至今还在阅读的了不起的著作。所以我想我能否打破诺奖这个魔咒,现在不好判断,尽管诺奖以来我发表的作品不多,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写作,一直在做准备,也就是说我花费在案头上的准备工作远比我写这本新书的时间要多。”莫言说。

莫言坦言,写作的时间越长,遇到的困难越多。“我写了四十多年,我现在的写作举步维艰。创作之初,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几乎不考虑任何读者及读者反映。现在,随着自己了解的文学越来越多、自己的作品积累越来越多,写作就没有那么自由,我想我起码不应该重复别人用过的办法,我的一个最低要求就是不愿意再重复我过去已经写过的东西,但是能不能完全做到这点也很难说”。

谈未来:我有一个长篇梦

很多读者原本以为,作为莫言沉淀十年的作品,新作应该是部长篇小说,而《晚熟的人》却出乎意料地是部中短篇小说,莫言说:“我也有一个长篇梦想,我确实还是希望能够在最近几年里拿出一部好的长篇来。”

在大部分读者,包括很多评论者看来,仿佛一个作家只有拿出一部长篇来,才能够证明他的才华,这是让莫言疑惑的地方,“我认为中篇、短篇和长篇这三种形式是不可替代的。一个作家当然可以一辈子不写长篇,只写中短篇,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对文学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承认,长篇小说无论从它的体量上,还是它的广度和深度上,抑或是反映生活的丰富性上,确实超过了中篇和短篇。”莫言坦言,“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部或者几部好的长篇来,我确实也希望能够在最近几年里拿出一部跟以前不一样的、能让大家耳目一新的好的长篇来。”

在莫言看来,“晚熟”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从文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那么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所以作家都不希望自己过早定型、过早成熟。

正如莫言对自己希望的那样,我们也同样希望,莫言是个“晚熟”的人,希望他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使艺术生命、创造力保持得更长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