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线上线下齐运动 共迎全民健身日
本科提前批第一志愿投档21511份
虢文化论坛及沿黄城市 论坛拟11月在郑州召开
讲好黄河故事 传播黄河文化
专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央视记者走进郑州 聚焦报道黄河博物馆
讲好黄河故事 传播黄河文化

(上接一版)“今天参观黄河历史博物馆了解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带着很多兄弟一起去黄河,他三过家门而不进,他的精神打动了我。”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郑州市文化路小学翰林校区学生王子睿谈了自己的参观感受。

据黄河博物馆馆长王建平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河博物馆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人民治黄成就、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防汛抗灾意识、培植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他希望观众通过黄河博物馆,能了解黄河的自然、文化以及治理的过程。

为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寓教于乐,黄河博物馆在暑期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从历史、地理和艺术等多方面了解黄河文化。

郑州市中原区外国语小学学生李婉嫣画的陶瓷纹有蜗牛线、三角形,还有一些波浪纹。“这些都是我参观黄河博物馆时看到一些瓷器上面的纹饰,还有我自己发挥想象的一些纹饰。”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学生王子铭在拼黄河水利工程图。“我从小生活在黄河边,黄河给我们带来很多资源,很多乐趣,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我觉得住在黄河边很快乐。”在拼图游戏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黄河的形状,也学习到了黄河流域的地理知识。

郑州市青少年宫老师冯丽娜说,郑州人是吃着黄河水长大的,从感受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过程中,让孩子边学边玩、有所收获,对传统文化以及黄河文化、黄河文明、黄河精神有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要让孩子们从故事中、从课本中、从博物馆的参观中,学习到黄河的历史、了解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精神,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央视还采访报道了黄河博物馆工作人员张卫军一家三代接力为黄河工作、传承“黄河精神”的感人故事。

张卫军已经在黄河博物馆工作了近20年,对于展厅内的每件展品他都十分熟悉。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他,深知黄河在他们家的分量。

张卫军的父亲张俊德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第一代工作人员,为黄河防汛工作奉献了一生。如今,张卫军86岁的老母亲谈起老伴儿当年奋斗在防汛一线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她说,1958年,张俊德在故县水库参加防汛,三天三夜没回家,家人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后来才知道他在参加防汛。张俊德去世后,家人将他葬在黄河纪念公园,让他可以天天看着黄河。

如今张卫军年龄也大了,下一代的“小黄河”也起来了。他们家的第三代中,他的两个外甥和一个侄子都在从事治理黄河的工作。他的外甥李程是花园口水文站的一名水文测验员,2006年从北京复员回家后也进入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在最艰苦的水文站一干就是14年。“我的姥爷、妈妈、爸爸全都是干水文工作的,我受他们的影响比较大。”回忆起已经去世的父亲,李程哽咽了,他说自己终于理解了汛期经常不回家的父亲。“现在我的孩子才四岁多。一到汛期,我基本上也是天天不能回家。想想父母说的话,还是选择留在黄河边。”

生活在黄河沿岸的华夏儿女,世世代代为治理黄河、保护黄河而奋斗不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一定会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