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远去的扳罾
放鹤云千顷 卷帘花万重(书法) 方晓春
摸爬叉
伏牛山中一农妇
苍山如铁(国画) 汪峻岭
《基本演绎法》:帮人们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
甘洒热血写春秋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摸爬叉

♣ 王学艺

说起摸爬叉,非泛中原文化圈的人多数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农历六七月份的中原大地,天气如火如荼开启着蒸煮模式。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多有这样的经历,傍晚夜幕初垂,村头街尾房前屋后的树干周围,一束束光柱晃来闪去。孩子们三三两两左手一只手电筒,右手一个小铁桶,眼神紧追灯光,一棵树挨一棵树上下左右慢瞧细瞅。

大人们撂地上的饭碗早已风干,黑灯瞎火巷前舍后大话江东,孩子们则屋东房西顺树干跳浅沟不亦乐乎,他们费尽心机寻找着一种被称为爬叉的东西。

这就是现代版的摸爬叉。上古时期没有手电筒,捉这东西只能黑灯瞎火手顺树干细瞅慢摸,摸到即逮住。这玩意儿爬树干绕枝杈,过去摸到它相较如今可谓有些难度,故摸爬叉的称谓祖辈流传了。爬叉即蝉幼蛹,据说不同区域叫法不尽相同,有地方叫知了猴、知了鬼、借留鬼儿,还有叫烧钱子龟,各不相同。其实它学名谓金蝉。这小可爱手指关节般大小,肤色深黄,圆肚下两排多足,且以膀大腰圆为美,标准身材胖嘟嘟肉乎乎。头顶两侧凸出俩黑硬壳黑芝麻似小眼,左看右看都瞧不透里面是否有眼珠转动,疑惑它却能看清方向道路。

爬叉只在夏日天擦黑从地下豆大般土窟窿拱出,它初来世间哪儿也不去,径直朝着离自己最近的树运动,爬至树干趁夜幕遮羞,后半夜悄然褪去衣衫,黎明前浑身旧貌换新颜,脱胎换骨完成蝉的蜕变。清早未经阳光洗礼的蝉浑身清新淡黄,柔软得若刚出生的婴儿,丝般羽翼还未来得及完全舒展,嫩嫩的样子让人不敢高声语,唯恐吓着它,成语“金蝉脱壳”即此期间景象。

爬叉蜕变蝉后树干上留下壳的空皮,白天专门有人拿长棍子捣下来,一个夏天能积攒一堆。何时小孩子肚子不舒服,伸手拿几个出来“呼啦啦”揉碎,烙饼和面时把碎末撒进面团揉匀,鏊子上烙成薄饼后再靠火边烘干,这样烤出的饼俗称焦馍,大如小锅盖,一掰“咔嚓”开。入口酥脆耐嚼,满嘴口齿生津。据传爬叉皮可入药,有调理消化之功效,因单独食用没什么味道,如此药食同疗才保持原有功效。

手快的人星夜八九点会收获大半桶爬叉,它们在水里密密麻麻你挤我扛漂浮一层。水是防止爬叉顺桶壁爬出采取的手段。想象着明早鏊子上一片“滋啦啦”酥脆焦黄,满院子香味扑鼻的诱惑,暑气渐消的夏夜心里甭提多舒畅。

更有甚者,大孩子摸爬叉到半夜,树身低处的爬叉少了,他们会聚集一起生孬点子。合伙用几只手电往一棵树上照如白昼,随后伸腿蹬脚用力踹跺树干,光亮和震荡让枝杈上的蝉在夜幕瞬间迷失意识,身不由己顺着灯光 “唧唧唧”叫着纷纷栽落地下。

还有遇雨后傍晚,雨水漫退后的地面,爬叉藏匿的小洞眼就显现出来,孩子们拿铲子下挖,挥手几下,爬叉就在湿漉漉的土壤里被翻个底朝天。

次日早上,把爬叉从小水桶捞出淘洗干净,腌拌油盐摊上烧热的鏊子,稍倾爬叉就开始飘香了,户外玩兴正浓的孩子闻到就会被香气拽着往家跑。

摸爬叉,童年挥之不去的印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