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黄河颂歌 中原回响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天鹅”高吟安澜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颂歌——中原回响”沿黄实地探访活动第1站 三门峡
“天鹅”高吟安澜曲
站在三门峡大坝俯瞰,黄河两岸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三门峡大坝泄洪,黄河水喷涌而出气势磅礴

(上接一版)实践证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是中国人民治黄的一次伟大实践,不仅为黄河岁岁安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为世界多泥沙河流治理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到三门峡,必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虽是周一,记者在现场依然见到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领略黄河雄伟壮阔的场面、豪迈磅礴的气概,无不为黄河的壮美所折服。

记者站在大坝前,黄河水奔腾咆哮,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但见河面之中,一块巨石突兀而立,名曰中流砥柱石屹立千年不倒,象征着中华民族治理黄河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坝体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蕴含着建设者们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中华儿女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追求。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而“豆腐腰”正处于中原河南,存在“二级悬河”、主流游荡多变等安全隐患。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三门峡市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的科学判断,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同时,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加大三门峡大坝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三门峡库区上游实施禁封治理,对三门峡市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山洪沟治理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三门峡重点推进总投资42.61亿元的黄河18条一级支流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73.26亿元、包含7个子项目的三门峡全域山洪沟综合治理及地质灾害处理工程;总投资66.16亿元的、包含11个子项目的黄河(三门峡段)河道及岸线综合治理工程,持续强化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及河道岸线综合治理,确保水清岸绿、清水入黄,确保黄河岁岁安澜。

浓墨重彩,绘好山水蓝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华夏儿女在与黄河灾害抗衡过程中,不断锤炼斗争能力,磨砺百折不回意志,把忧患意识根植于心,激励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和奋发图强。

黄河流经的许多城市都保留了大量的古渡口遗迹,不同的渡口流传着不同的故事。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大量运用,古老的黄河渡口在日益衰败,但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这些渡口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的茅津渡曾名陕津渡、茅城渡、会兴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有“铁码头”之称。记者从茅津渡沿黄河一路东行,沿途树林茂密,景色秀丽,这里的生态廊道建设成效初显。

和众多黄土高原城市一样,三门峡生态廊道的两边有很多“塬”,如何利用当地地形地貌写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三门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应运而生。

“三门峡‘四面环山三面水’,写好山水文章,描绘绿色画卷是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随行的湖滨区新闻中心主任杨国良告诉记者,三门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主要位于湖滨区高庙乡、三门峡大坝南侧区域,规划总面积10万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规划总面积10万亩,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沿黄铁路文化公园、中流砥柱干部学院、中流砥柱博物馆以及大坝景区5A级提升等6项重点建设工程,主要由湖滨区牵头组织实施。

“今年3月份,湖滨区举办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为龙头,各重点项目陆续组织实施,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 杨国良说,目前,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完成8公里环线道路建设,完成“四区三带一廊”绿化3000余亩;种植油葵5000余亩、丹参种植2000余亩、特色林果种植3000余亩;水源工程建设过半,预计9月底具备通水条件;观景平台施工基本结束,项目建设成效初显……预计通过2年左右时间,完成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将三门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治理保护、黄河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

站在三门峡大坝南侧的塬上,记者看到这里原本的山岭荒地已经种上了油葵等观赏经济作物,工人们正在进行道路两边绿化、水源工程蓄水池等施工,一片片高标准生态梯田与雄壮的三门峡大坝构成了一副多彩的生态画卷。

扮靓颜值,培植绿色长廊

生态是黄河保护治理的底色,如何实现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最有“话语权”。

记者走进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区段)的焦国故园项目工地,已建成的幸福岛曲径通幽、树木葱茏;芳容初现的如意湖野鸭游弋、清波荡漾;统筹打造沿黄生态廊道,构建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在这里初现芳容。

焦国故园位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禹王路街道办冯佐村境内。该园以焦国历史文化和焦氏宗亲文化为主题,以好阳河湿地为依托,以科创功能为补充,围绕“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幸福廊道”理念,打造沿黄生态廊道高质量发展文化景区。按照目前的设计方案,整个园区由焦氏宗亲文化园、焦国历史文化园、科创文化园及曹水湿地等组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生态景观与各种文化共舞,绽放出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内涵。

焦国故园项目只是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区段)建设的一个缩影。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土建设环保局副局长杜涛告诉记者,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区段)分为沿黄生态廊道项目和好阳河入黄口湿地修复项目。其中,生态廊道项目涉及大王镇、禹王路街道办事处多个行政村;好阳河入黄口湿地修复项目总体布局为“一谷、一台,一湖,一岛,六大节点”,沿线将建成特色景观林带和采摘园,结合天鹅栖息地、荷塘湿地等具有特色人文景观点,形成以点带片、以片带线、以线串联的多姿多彩的沿黄生态景观廊道。

记者了解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讲话要求,三门峡以“筑沿黄生态千年之基,创豫西黄河百里大观”为目标,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沿黄生态绿廊。重点实施了总投资40亿元的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108公里、21.6万亩湿地整体建设,按照“一廊三段多节点”的总体布局,通过加固提升道路,绿化美化沿途景观,治理入河支流,沿着黄河这条主线,把一个个湿地串起来,把中心城区与乡村串起来,把三门峡黄河文化元素串起来,让黄河融入城市的发展,打造豫西生态涵养段,确保黄河湿地绝对安全,实现“库岸一体、天鹅齐飞”的美丽场景。

聚优提质,实现绿色发展

万里黄河波涛滚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三门峡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在全速推进。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三门峡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紧紧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发展目标要求,深度聚焦重点领域和发展薄弱环节,统筹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支撑,谋划储备了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807个,总投资约6309.06亿元,处处彰显大手笔、大格局,整体面貌日新月异。

三门峡市发改委提供数据显示:2020年,该市计划实施项目159个,总投资约1956.23亿元,涉及生态环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目前,已开工107个项目。

护生态,建设沿黄绿色屏障。实施了总投资约465.63亿元,包括61个子项目的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依托渑池县成功获批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的重大机遇,以建设“无废城市”为目标,实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对赤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建筑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环境友好的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提效率,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同时,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建设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提高多水源供应保障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重点实施了总投资7.53亿元三门峡城市水系连通工程;总投资66.81亿元,包括7个子项目的三门峡灌区改造利用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总投资106.51亿元的金卢(鸡湾)水库、大石涧水库等11个水库建设工程;总投资17.06亿元,包括7个子项目的三门峡中水回用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聚优势,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加快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提质、百城建设提质、产业提升、先进制造业培育、科创平台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聚优势、强载体的重大工程,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重点谋划实施产业载体平台建设项目23个,总投资281.65亿元;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00个,总投资1544.6亿元;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60.91亿元;中乌合作创新园(一期)、豫陕合作先行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开放合作项目5个,总投资112.3亿元。切实通过一系列补短板、强优势项目的实施,使三门峡的生态治理成果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棒棒接力,唱好黄河颂歌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三门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激扬起谱写中国梦三门峡篇章的精神力量。

三门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历史渊源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精神涵养丰富的地区,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三门峡城市兴衰与黄河紧密相关,三门峡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既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又是古代治黄通运的主阵地,更是新中国治黄兴黄的发端地。

记者了解到,三门峡统筹域内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聚焦“仰韶文化、三门峡大坝、白天鹅”等要素,以打造“文化名市”为目标,深度实施“一带、一廊”工程。

“一带”即打造沿黄生态旅游示范带,依托沿黄生态廊道、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加快推进三门峡大坝、函谷关、地坑院、湿地公园、高阳山温泉、黄河丹峡等景区联动提升及中国摄影文化城等项目建设,以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为连接,建立各景点、沿黄生态绿道的旅游交通网络,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全国著名的沿黄生态旅游示范带。

“一廊”即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以渑池仰韶村遗址、市区庙底沟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群等为重要支撑点,以崤函古道为主线,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和系统性保护,加快构筑“早期中国”文明长廊。

重点推进实施了以北阳平遗址群保护性展示工程为代表,包括8个子项目,总投资49.93亿元的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工程;总投资65.5亿元的老子文化传承振兴工程;总投资15.2亿元,包括4个子项目的豫西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工程;以及以仰韶文化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中国摄影文化城为代表,总投资377.86亿元,包括50个子项目三门峡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工程。

一路采访,记者感受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让三门峡承载了无限潜力、孕育着无限生机。无论站在三门峡大坝上俯瞰,还是立于百里黄河生态廊道远眺,奔腾黄河水一直向前,不断记录着沿黄两岸发展变化的壮丽诗篇。

这让我们更加坚信,三门峡正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把握要义、抓住关键,强化举措,久久为功,全力把三门峡打造成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文旅融合创新区和省际一体化引领区,更加凸显三门峡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和文化之美,切实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