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船行黄河劈波浪
我市举行教师节庆祝暨表彰大会
突出“四高”抓好核心板块建设 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决战决胜精益求精筹办好“一周一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颂歌——中原回响”沿黄实地探访活动第8站 郑州
船行黄河劈波浪
滔滔黄河滚滚东流,巍巍嵩山屹立天中,古都郑州日新月异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 健 摄

本报记者 石大东 成 燕

金秋的清晨,一抹绚丽的朝阳跃上地平线,照耀着母亲河畔每一寸土地。

俯瞰绿城大地,滔滔黄河滚滚东流,巍巍嵩山屹立天中,古都郑州日新月异。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当时光飞驰到又一个九月,我们再次追寻总书记在郑州视察黄河的铿锵足迹,你会发现,这段岁月的剪影,因为高瞻远瞩的蓝图擘画,因为绿城儿女的奋进身姿,已书写出璀璨夺目的“黄河颂”诗行,描绘着波澜壮阔的郑州高质量发展画卷。

(一)牢记嘱托:齐心协力唱响“黄河号子”

黄河向东,日月向西。大河奔腾了五千年,黄河号子响彻了五千年。当郑州昂首迈进全新的“黄河时代”,该如何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号子”?

“黄河郑州段在黄河上的位置,可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九曲黄河汇纳百川,郑州以下就是广阔的华北平原,由于泥沙淤积和堤防约束,黄河下游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地上悬河”。黄河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黄河郑州段正处于“豆腐腰”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分析说,郑州地处黄河中游和下游的交界处,横跨中国地势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处于黄河大冲积扇的顶点和轴心,在整个流域中承上启下、承东启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郑州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使得郑州在黄河流域生态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殷殷嘱托,绵绵厚望,化为郑州奋勇向前的无穷力量。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总要求,聚焦生态保护、污染治理、黄河安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等重点,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化推进,结合黄河中下游特点,对如何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和谋划,成立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立毅为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规划建设工作。

据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形成“1+1+1+N”规划方案体系,即:“一个报告”,郑州建设核心示范区重大战略研究报告;“一个规划”,郑州建设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一个方案”,郑州建设核心示范区起步区方案;以及起步区建设、文化博物旅游、防洪工程与水资源、生态综合治理、交通工程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梳理出2020年重点任务31项、重点项目93项,年度计划投资769亿元,一批引领性、标志性项目已经启动实施,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让郑州作为沿黄城市的发展特征得到充分彰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提供支撑。

360个日夜的轮回,让这段“黄河时光”有了纵深,让这段“大河岁月”有了层次,创新变革一目了然,发展路径更为宽广。

围绕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我市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沿黄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解决1822个突出问题;围绕文旅融合、业态提升,规划实施沿黄慢行绿道、郑汴洛轨道快线、黄河滩地公园、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等重大交通和产业项目;围绕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推进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二七商圈改造复兴、商代王城遗址保护开发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两带一心”历史文化布局,着力打造世界级沿黄文化遗产带,讲好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发展故事。

(二)生动实践:绿色发展引领前行道路

水穿碧野流金沙,天高云淡山河秀。

初秋时节,走进郑州黄河湿地公园,只见水草茂盛,芦苇随风荡漾,黄河奔流不息;浅滩上、湿地里不时可见鹭鸟展翅起舞。每当清晨,群鸟盘旋往返、鸟鸣阵阵,构成一幅静美的自然画卷。

比黄河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比黄河更深沉的,是人的情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生态保护是前提、要先行。如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围绕“天蓝水清土净,绿山美堤护滩,提质增效惠民”目标,我市重点推进邙岭森林生态、大堤景观生态、滩地湿地休闲生态建设和黄河支流水质提升,高标准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九曲黄河万里沙。为加强风沙源生态治理,我市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荒山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实现邙岭宜林地实现应绿尽绿,努力形成具有郑州地域特色的黄河邙岭生态治理示范区。

初秋,走进巩义市河洛镇石关村和石板沟村的国家储备林项目现场,连片的杜仲树林让这里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杜仲有‘植物黄金’之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在邙岭丘陵沟壑区种植杜仲,既绿化了荒山、保护了生态,还能给群众带来收益,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巩义市林业局局长庞国栋的介绍,让人们对这片生机勃勃的杜仲林充满信心。

目前,巩义市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2.98万亩、二期5.5万亩造林任务已完成,三期5.7万亩正在谋划中。“绿色”将成为邙岭的主色调,邙岭绿化将成为“两山理论”最生动的注解。

写好“绿”城大文章,明年春色倍还人。今年3月,全长158.5公里、面积约550平方公里的郑州沿黄生态廊道启动建设。黄河文化公园除加强临河广场绿化美化,还依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规范,对邙山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科学划分,下一步将科学开展水源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日常监测监管,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可靠。

放眼未来,我市计划到2022年完成新造林20万亩,抚育15万亩,还将重点推进大堤生态景观建设,沿黄河大堤和S312两侧,高标准规划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国家黄河绿道郑州段,实现生态保护与休闲观光、廊道景观与城市建设、森林体验与文化感受相融合的“北静”目标。

在夯实黄河生态保护基石的同时,一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也已在全市展开。

率先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35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名单;安装重型柴油车OBD在线监控车辆3万余台,总量居全省第一;对核心示范区55个村庄启动环境综合整治和80个村庄进行生活污水治理……瞄准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郑州正统筹全域生态建设,努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据市生态环境局统计,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秋冬季阶段,我市PM2.5同比下降20.2%,超额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目标;重污染天数大幅度减少,下降率在“2+26”城市排名第一,取得历史性突破。截至目前,黄河花园口、伊洛河巩义七里铺两个涉及黄河流域的断面,始终保持稳定达标;沿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三)传承文化:讲好郑州黄河故事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郑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束灿烂的黄河文明之光,闪耀古今,照亮未来。

“快看,这条红色的黄河锦鲤是我画的,我爱黄河,画锦鲤是想祝福母亲河!”9月2日,在“我眼中的黄河故事”郑州市少年儿童黄河文化绘画比赛优秀作品展览现场,来自纬五路一小的8岁参赛选手刘衿硕高高举起自己的画高兴地说。

在孩子五彩的画笔下,在炎黄二帝塑像的深情注视下,在大遗址公园建设工地上,你都会聆听到滔滔黄河的激昂澎湃声。

眼前流淌的是黄河水,头顶仰望的是炎黄二帝。除夕之夜,郑州炎黄广场惊艳亮相央视春晚。火树银花、龙凤呈祥、鱼龙火舞等祥瑞意象和热闹非凡的拜年场景,拉开一幅“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盛世除夕喜庆图。“华夏文明之源”——中国郑州通过春晚大舞台向世界生动展现黄河盛景和中原文化。

5月7日,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让郑州再次“惊艳”世界:作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下转二版)

(相关报道见5版、8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