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黄河颂歌 中原回响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五河”奔腾“郑”发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如磐安全河 ■绿色生态河 ■魅力景观河 ■厚重文化河 ■共享幸福河
“五河”奔腾“郑”发力
“黄河颂歌——中原回响”沿黄实地探访活动第8站 郑州
正在建设的郑济高铁大桥
黄河文化公园
桃花峪黄河大桥(全景图)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旁的考古现场
郑济高铁桥东侧黄河岸边的鱼塘

本报记者 武建玲 成 燕 覃岩峰 张 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泽被中原的生命之河。

奔腾而来的黄河,自巩义市杨沟进入郑州辖区,流经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城区的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和中牟县6个县(市)区,在中牟县东狼村入开封境,黄河郑州段河道全长160公里,荥阳桃花峪成为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

在黄河战略实施过程中,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把握机遇,承担使命,积极作为,在确保黄河安澜的前提下,大力恢复黄河生态,着力展现黄河风景之美、文化之魅,让黄河成为一条安全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幸福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安全河

扩堤固堤不松懈 岁岁安澜母亲河

作为母亲河,黄河滋养了我们这个民族,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但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波及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

黄河平,天下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已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成为一条岁岁安澜的大河。

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黄河郑州段是黄淮海大平原脊轴的龙头,是“地上悬河”起始段,该段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极易引发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危及大堤安全,治理难度大,防守任务重,历来是黄河下游防洪的重中之重河段。

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郑州人民响应号召,通过大规模的“堤防扩建、险工改建、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等,筑起了一道“水上长城”,先后迎战了六次大的洪水考验,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堤防扩建。1950年以来,郑州先后对71.42公里堤防实施了3次大复堤工程,延长大堤1.17公里,改建大堤5.01公里。通过堤防扩建,全段堤防加高3米以上,堤防断面扩大了5倍,对堤顶道路实现了全部硬化。

险工改建。对全部11处险工754道坝、垛、护岸进行了加高改建,并将全部土护岸和(秸料)土坝、垛进行了石化整治,极大地增强了工程抗洪强度。

放淤固堤。采取放淤固堤措施,利用黄河泥沙淤高背河地面,消除堤防隐患。经过几代治黄人的努力,共完成100米左右宽淤(临)背工程66.45公里,累计淤灌土方6012万立方米。同时,在淤(临)背区域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国土绿化行动,形成了百里绿色长廊。

秋高气爽,记者来到黄河花园口。这里曾经是1938年国民党部队扒口决堤的发生地,后来又见证了新中国人民治黄的壮举。

新中国成立前,只要花园口发生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几乎都要决口泛滥。但新中国成立以来,花园口发生过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2次,却是次次安澜。

如今的花园口,蓝天白云,绿树青草,鸟儿飞掠,河面广阔,呈现一幅美丽的画卷。

今年以来,立足于确保黄河防洪绝对安全,郑州又谋划了一批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内防洪安全防范综合治理。

开展桃花峪水库对郑州影响分析及配套工程研究,加强研究和优化工程技术措施,研究试点建设刚性堤防护岸;建设完成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临河护岸工程,确保临河岸线防洪安全;谋划郑州黄河“挖河疏浚稳定主槽”工程措施,完善郑州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开展河洛段和康店段防洪建设,提高伊洛河防洪标准……

确保母亲河安澜,郑州持续发力。

生态河

保护治理硬手腕 生态之河展魅力

去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沿黄区域无不为之振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黄河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要的支撑。

去年以来,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讲话精神,紧密结合郑州市“西美、北静”城市发展布局,以邙岭森林化、大堤景观化、滩区自然化、河流清洁化为重点,通过植树造林、廊道建设、退耕还湿、流域整治等措施,着力打造具有鲜明郑州特征的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黄河泥沙含量高,其中90%的泥沙均来自于中游。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依然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

在西部的邙岭地区,我市重点加强沿黄区域风沙源生态治理,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荒山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着力建设生态涵养区。我市的目标是到2022年底,西部邙岭所有宜林地实现应绿尽绿,宜林地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多年来,郑州以标准化堤防为依托,努力营建生态和谐的工程绿化体系。通过在堤顶道路两侧行道林栽植观赏性树种,在背河淤背区栽植经济林,在临河区域发展防浪林带,形成了以黄河大堤为主轴,以防浪林、适生林、护堤林为主的生态风景线,构筑了一条沿黄绿色生态长廊。

对于沿黄绿色生态长廊打造,郑州没有停步。今年3月12日,郑州提高标准,启动打造全长158.5公里、面积约550平方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该廊道主要包括“三区四带”,即由邙岭生态休闲带、滨河生态观光带“双线双景”组成的西部山水观光区,由城市生态景观带贯穿始终的中部城河融合区,由田园生态风光带为主线主轴的东部湿地修复区。

昨日,记者驱车沿黄河大堤来到惠济区花园口镇八堡村,长度1.2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示范段已基本完工。新修成的由红蓝两色组成的骑行道被绿树青草相拥,在蓝天白云下延伸向远方。道边,盛开的杜鹃、四季秋海棠随风摇曳,工人正在为新栽植的油松进行修剪造型,休闲驿站正在紧张建设中。

“看着这里变得越来越漂亮,觉得忙点累点也是值得的。”已经在工地上忙活了几个月的惠济区林业和园林局副主任科员冯俊志告诉记者,示范段项目整体景观将打造成以绿色为底蕴,以花径为纽带,以休闲慢生活为主题的生态廊道。“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游人体验黄河文化、享受慢生活的好去处。”

郑州黄河滩区面积34.33万亩。如何做好滩区的生态保护?我市的思路是因地制宜实行“三滩分治”:低滩自然恢复、中滩生态重构、高滩修复利用。

郑州黄河湿地是郑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和区域小气候调节区、稳定区,同时也是我国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之一。保护好这些湿地资源对于做好黄河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自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11月成立以来,我市共下达近2亿元财政资金,实施了原生态湿地、鸟类栖息地等保护工程,逐步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近年来,我市还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河道综合整治行动,依法拆除黄河河道内渔家乐、农家乐、仓储大棚、养殖场、违法化工厂等违法构筑物与设施,黄河生态逐步得到修复。

“如今,黄河湿地无序开发人类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和清理,动植物栖息明显增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说起这些变化,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威很是欣慰。

目前,全长158.5公里、面积37441. 4公顷的郑州黄河湿地有维管束植物94科287属447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28种,其中的272种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6种。

初秋的黄河湿地,水草丰美,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叼起小鱼。黄昏时刻,夕阳余晖洒在水面上,水天一色,湿地被浸染得如油画般美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郑州黄河的生态之美正愈来愈多地展现出来。

景观河

文旅项目提品质 黄河美景赏不尽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漫步黄河滩区,阳光透过白云,穿过茂密的杨树林,洒在新修好的黄河观光道上。树的倒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蓝色骑行道与红色机动车道之间悦动,构成一段美丽的“旅行乐章”。

沿黄河大堤北行,不少市民发现,新修的黄河观光道成为假日休闲健身好去处。为让北部真正“静下来”,惠济区全力打造郑州沿黄慢行系统,对临黄河原有道路进行提升改造。黄河观光道路东起黄河大堤惠源路口,向西绵延至武惠浮桥。沿观光道骑行,一路可与蓝天白云、清风绿林为伴,领略美丽大河风光。

除了如缎带般镶嵌在黄河南岸的慢行道路,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花园口游览区、丰乐农庄、普兰斯薰衣草庄园、黄河富景生态世界等沿黄景区恰如颗颗明珠分布于郑州北部,为“北静”风光涂抹出斑斓的色彩。

9月4日下午,28岁的市民张蕾与丈夫一起抱着半岁的女儿优优来到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临河广场。一家三口专门在习总书记去年视察黄河驻足地照了张合影:蓝天白云之下,滚滚黄河向东流去,在绿色的垂柳映衬下,远处红色的黄河大桥蔚为壮观,白色的飞鸟展翅苍宇,与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笑脸定格为美丽的风景。“我们小时候经常来黄河边玩,这次是第一次带妞来看黄河,想给孩子照张相,让她长大了知道自己半岁就来看过母亲河!”张蕾和丈夫向记者讲述带孩子来看黄河的初衷。

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邙山,东临京广铁路,西望桃花峪和楚汉争霸古战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拥有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这里是地上“悬河”和黄淮平原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形成雄伟、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万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50年来,经过几代人努力,该公园已建成炎黄广场、黄河地质博物馆等40余处景点,绿化荒山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

据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对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实施提质工程,围绕文旅融合、业态提升,郑州正在着力规划实施沿黄慢行绿道、郑汴洛轨道快线、黄河滩地公园、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沿黄科创带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和文旅产业项目。

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点围绕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我市已系统谋划六大工程256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实施,将构建“内通外达、线面结合、快慢相宜”的综合运输一体化网络,形成“大河文化门户、大河建设窗口、智慧绿行样板”。

全长158.5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已经启动建设,相信建成后必将成为郑州北部一条亮丽的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和体验黄河风光的好去处。

文化河

“黄河故事”讲精彩 黄河文化永传承

“欢迎来到黄河博物馆!整个展馆是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来介绍我们母亲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刚刚过去的暑假,黄河博物馆讲解员张笑蕾接待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观众。看着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倾听黄河的故事,张笑蕾仿佛触摸到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跳动脉搏。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中原大地创造的每一项奇迹,绽放的每一个精彩,都浸润着黄河文化的灿烂与芬芳。

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和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从蒙昧氏族社会,到煌煌国家文明,郑州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闫铁成告诉记者,郑州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黄帝文化、商都文化、黄河文化、嵩山文化等源远流长;子产、列子、韩非子、李诫、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欧阳修等一大批先贤人杰影响广泛;诗歌、民俗、象棋、陶瓷、庄园等文化特色鲜明;运河文化、丝路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对郑州影响深远。

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古都郑州重任在肩。

今年5月7日,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传递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不仅被誉为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还被专家称之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如何向世界更生动地讲好郑州“黄河故事”? 7月24日,“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重大文旅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依托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市将打造国家级仰韶文化研究展示平台,形成“北看红山、中看仰韶、南看良渚”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展示格局。

黄河之滨,“豫”见百花。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9月24日至26日在郑州举行。届时,各位百花奖的提名和获奖者、广大电影工作者,将相聚在天地之中,与郑州人民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共同踏上一场美妙的电影文化之旅。

制定三大专项规划;建设沿黄遗址公园带;持续推进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建设提质;实施黄河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郑州正在有序推进核心示范区文化博物旅游提速发展。

市文物局正在深入开展以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西山古城址、大河村遗址等沿黄区域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典型遗存系统考古科研工作,以理清郑州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为郑州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决策依据。

围绕“自然黄河、文化黄河”两大展示主题,相关部门将高标准做好黄河国家博物馆规划设计和布展工作。依托巩义双槐树、汉霸二王城、青台遗址、西山古城、小双桥遗址、荥阳故城、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等黄河沿线重要遗址,我市将建设沿黄遗址公园带,串点成线,系统展示中原地区黄河文化发展主线。

我市还将持续推进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建设提质工作,力争将郑州沿黄旅游观光带及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列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依托河洛汇流景观、康百万庄园、杜甫故里、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桃花峪景区、汉霸二王城、黄河文化公园、黄河博物馆、大河村国家遗址公园等旅游资源,市文广旅局正着手编制“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等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打造世界级的沿黄文化遗产带和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

幸福河

发展谋求高质量 百姓畅享幸福河

让黄河战略落地见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人们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是郑州努力的方向。

实现高质量发展,水资源是重要的支撑。郑州是一个水资源禀赋不足的城市。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

去年以来,我市以节水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节水精细管控行动、行业水效综合提升行动、循环减排增量利用行动、节水机制改革创新行动、节水产业及文化培育行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节水优先的同时,我市还统筹循环水网构建、水源配置优化、西部水源增供等,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水瓶颈”,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在黄河水的利用方面,我市强化先看后用,通过将黄河下游口门取水指标向上游集中,依托牛口峪引黄工程等多从上游引水对水系进行生态补水,拉长引黄水流经的距离、时段,充分发挥引水效益,实现黄河水的一水多用。

夯实“水支撑”的基础上,我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作为全球创新驱动的焦点,人工智能正成为企业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地。在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内的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自主研发的环卫机器人进行调试,预计这些机器人今年年底便可投入到郑州公共场所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表示,成立不到一年的“中原动力”通过跨界融合,可实现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带动中原地区产业升级,从而为河南、郑州解决大物业、大健康、智能制造等民生问题。

立足于“枢纽+区位+人力资源”综合比较优势,郑州把发展以大批高素质劳动力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以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招商引资、做优增量为抓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郑州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浪潮、中国电子等行业领军企业落地为带动,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延链补链、数字经济提速发展。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2.4%和1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2.3%。今年以来,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哈工大机器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16个投资10亿元以上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郑州。

坚持以平台打造、机制创新补好科创短板。依托东部中原科技城、西部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个开发区、32个城市核心板块,郑州加快构建“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布局”的科技创新承接承载格局。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48家、增长55%、总数占全省42.8%;累计引进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4家、各类研发平台3237家。

越来越多大企业好企业入驻郑州,让群众就业选择更多、底气更足。而高品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推动,则让群众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走进郑州金水区工人新村,居民楼外墙已刷成崭新的砖红色,新增的小微游园里儿童在滑梯上玩耍,街道两侧树木林立。社区医疗服务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城市书房一应俱全,书房温馨整洁,专门设置儿童阅读区。“变化这么大,有高端小区的感觉!”74岁的居民付金玲对改造后的环境发出感慨。

工人新村的变化是我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一个缩影。围绕提高郑州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我市制定了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将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平台,统筹老城更新、新城开发和乡村振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化、“三生”融合的方向发展。

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我市持续开展以“序化、洁化、绿化、亮化”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工程、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工程和改进城市管理等“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一环十纵十横”城市道路综合改造、1833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和36个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培育、基层治理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等统筹起来,启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项目32个,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83个。

加快郑州大都市圈建设。坚持规划共绘、防洪共抓、生态共保、交通共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服务共享,谋划郑汴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空港门户融合发展区、沿黄河协同发展区、郑洛联动发展先导区建设,推动郑汴、郑新、郑焦、郑许对接合作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9月6日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了《机遇之城2020》报告,郑州跻身机遇之城综合排名前十,这是郑州良好发展之“势”的体现。

相信随着黄河战略的实施,郑州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一幅沿黄人民共享美好幸福生活的画卷正在郑州大地延伸铺展。

本版图片均为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 健 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