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肩上有担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
参加志愿活动
在采访途中写稿
记者(左)在蔬菜大棚里采访
疫情催生网红经济,记者在采访中体验直播带货
2月3日,隔离病房前,“全副武装”的记者
记者(右)在疫情防控发热检测站执勤

今天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积淀真情;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感知人物温度,点亮心中灯火……这是新闻人的职责和担当。在抗击疫情现场、在脱贫攻坚一线、在工厂车间、在田野乡村……无数新闻人牢记初心使命,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新闻人永远在现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一起来分享新闻人的故事。趁着节日,让我们重整行囊,奔向远方。

谢谢,可敬的“志愿红”

本报记者 党贺喜

记者这个职业,一年365天都是在写别人。今天,趁着记者节,也写写自己的一段“疫”动的心路历程。今年3月23日,我接到金水区红十字会的一个活动:次日上午,他们要组织志愿者到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搞志愿服务了。我知道,金水区红十字会是塔水磨村的对口扶贫单位,两家的来来往往压根就没有断。 搁平常,这是一次再简单不过的例行采访了,但3月23日,这可是河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从一级调整到二级的第三天啊。疫情未退,说实话,去登封,还真有点犯嘀咕呢。 嘀咕归嘀咕,真去了也就去了。身处大城市,疫情重围久矣,一旦到了广阔天地,春光明媚,暖风扑面,反倒感觉更惬意更安全了。接下来,在塔水磨村的沟沟坎坎,志愿者们和当地村民一起搞石榴苗嫁接,他们要把去年种植的3万多棵石榴树苗进行良种嫁接。初春的山野到处都是躬身劳作的“志愿红”,合着春天的节奏,播种新的希望。回郑的路上,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辆面包车上。同车上的一位美女志愿者说“漏嘴”了,称自己前一段刚从武汉做志愿服务回郑。隔离期间,她都是掰着指头算日子,紧赶慢赶和时间赛跑,总是想做些事情。这不,隔离期满才没几天,她就迫不及待地来登封做志愿者。看看眼前这位活力满满的“大辫子”,感动之余,不免暗自脸红:“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这位坚强的女性面前,犯嘀咕岂不是就矫情和懦弱吗?”感谢她,感谢无数像她一样为疫情防控而努力的人们。

在新闻现场,是件幸福的事儿

本报记者 聂春洁

今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颠覆了太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名记者来说,当“到新闻现场去”一度变成了奢侈品,让我对新闻现场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每个能到新闻现场的机会。

2月中下旬,当我接到采访富士康复工复产工作的指令时,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兴奋是太久没有站到新闻现场了,作为省外返城人员,我自觉接受了14天的居家隔离,每次被迫进行电话采访,都有一种无奈感。所以在赶往富士康厂区的路上,两侧一片静默的居民区、餐饮店乃至萧索的草木,都带着某种战斗的姿态,迫不及待想进入我的稿子里。

当站到综保区富士康厂区门口,秩序井然的车辆和工人让人稍稍放松,而当走进急着进场采访的媒体记者队伍中,对于新鲜新闻事实的渴望瞬间占据了上风,口罩挡不住大家提问的热情,也挡不住往厂区角角落落探索的脚步,由于疫情管控变得肃穆的场面,变得越来越热闹和活跃。

不同媒体关注的重点不同,每个记者都分别向厂区管理方提出不同的采访需求,很快所有记者就像水滴融入水塘一样,消失到厂区的不同区域。当我问完了所有问题,走遍了每个想要亲眼探访的区域,发现和自家的摄影、摄像记者都走散了,时间已接近中午1点,看看周围紧闭大门的餐馆,知道午饭是落空了,但是想要的事实都有了,新闻稿件不愁材料了,心里那种满足的饱腹感,大概只有媒体人才能感同身受了。

让我热泪盈眶的,是他们的默默付出

本报记者 卢文军

疫情防控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我作为中牟县驻站记者,见证着、记录着当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三送一强”等方面的点点滴滴。

如今在中牟县,无论在绿博园、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还是在沙窝、建业电影小镇,人流如织,处处欢声笑语;不管在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郑州日产总装车间,还是在黄河滩区迁建三期施工工地、电商扶贫农产品分拣加工基地,均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首“战时情”,总有一些人、事或瞬间,依旧让人热泪盈眶,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

疫情来袭,闻令而动。按下红手印,主动上“战场”。

在村庄、社区楼院、高速上下口的卡点旁,党旗高高飘扬,“红马甲”坚守岗位。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看不着摸不到的病毒,我们也怕,但必须硬着头皮上,因为我们是党员!”

不论白昼还是寒夜,数十天一直在坚守。党员干部为各家各户上门送去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传递着党委政府的温度和温情,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自发地捐款捐物,朴素地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感激之情。

“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中牟县以“三送一强”活动为抓手,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为企业、为群众,辖区党员干部再次化身“金牌店小二”,做到了想其所想、急其所急、解其所难,所做的一切,无声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我们想到了,他们做到了;我们没想到的,他们为我们想到了!咱只有好好干,才能对得起他们!”对于政府派驻的服务专班,一企业负责人发出肺腑之言。

众志成城战疫情,凝心聚力谋发展。付出,终有回报。他们的付出,我们看得见,这样的回报,你我能感受到……

致敬,抗疫中最可爱的人

本报记者 覃岩峰

谁是最可爱的人,记者从业近二十年,总会被这个时代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敬的“小人物”所感动。春节后,坚守在抗疫一线的街道办事处基层工作者,让我对这群可爱的人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

绿城百合社区是郑东新区最早建成投用的小区之一,由于防疫需要,封闭小区需要二十小时不间断执勤,从年三十晚上,绿城百合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学馨便带着她的“人马”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打地铺,轮班把守着小区的各个出口。吃着清水煮开的面条,看着窗外沉寂没有年味的小区和手机里不断刷新的确诊人数,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对于新冠病毒的未知、恐惧,有时候真想放弃,太熬了,但一想有这么多居民信任着、期待着,如果连我们都不坚守了,还有谁去扛呢?”刘学馨这样不断为自己“打气”。

祭城路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大、辖区企业事业单位众多,很多省级单位因此成为抗疫的重要力量。“一百多个卡口,光靠办事处的人员远远不够,之前很担心能不能调动辖区资源,但最后沟通起来都很顺畅。”在防疫一线,记者见得最多的就是祭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武学德,他不止一次表示,在防疫中建立的30个临时党支部、1000余名党员和省市区下沉的500名志愿者是抗疫中坚力量,将党旗牢牢插在防疫最前线,让党旗高高飘扬,这让他很自豪。

这样的基层人物或许在平时默默无闻,拿着微薄的收入,干着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在抗疫一线,他们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主力军”,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采访一线,感受“逆行者”的奉献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2020年2月2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的初期,突然接到一个任务,报道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疾控中心流调人员。2月3日,含糊地给家人说了自己的采访任务后,和冬呱视频、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的几名记者,在定点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集合,跟随流调人员一起走进隔离病房,进行一线采访。

当穿上隔离服、戴上护目镜,准备走入隔离区的时候,心里的忐忑无法言表,但作为一名记者,在新闻需要的时候,我无理由拒绝。

采访其实并没有太复杂,复杂的是那些严格的消毒、穿脱隔离服及配件的过程,而且最最担心的还是那不能“穿隔离服”,还无法用酒精深度消毒、裸露的摄影器材,我们看不到病毒在哪里,留在心里的是一团乱麻。

市疾控中心的流调员陈伟博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得到疫情信息,疾控中心就已经成立了指挥部,我们的工作就开始了,我的爱人也在疾控中心工作,我们到现在没有休息过一天,女儿在姥姥家,过去很少主动打电话的她经常打电话过来说,快回来吧,什么时间回来呀……”语言很朴实,但我们看到了一线人员的辛苦,记者只是一次短时间地进入隔离区,都担心成这样,而我们那些每天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流调人员承受了多大的心理、身体压力,可想而知。

致敬每一名在防疫一线奋斗的“逆行者”,致敬每一位为疫情防控付出的英雄。

每个坚守的身影,都是平凡的英雄

本报记者 孙志刚

不经历过战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和危险。盛世太平的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刻骨铭心。作为一名记者,也是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回顾这个过程,所见所闻,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虽然当时不让外出,但因采访需要每天都奔波在街道、社区的执勤卡点。回到家,自我隔离一样地保持着和孩子的距离。与一线人员相比,我的工作又微不足道。

采访中,遇到的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中原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崔乐是冲在最前线的女将,身在免疫规划科的她主动请缨上一线,到最危险的“流行病学调查”岗上。每发现一起疑似病例,她都要冒着风险赶到现场作调查。无意间同事发现了她的“秘密”:已怀身孕。隐瞒身孕上前线,写这个报道时也曾引起争议,但试想没有谁会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和腹中胎儿的生命当赌注,唯有无私的奉献,身为疫情防控人员的责任和担当。崔乐人性的温暖深深地打动着我。

不置身其中,无法体会到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辛苦。他们的付出不一定能赢得人们的理解,委屈和误解经常遇到。响应市直机关工委号召,我曾作为党员志愿者排班到未来路街道值守卡点,当时值守的是一个大型商场入口,由于人员分流,出入口区分,一个年轻小伙取快递要从入口出去,被我拒绝。文质彬彬的小伙子,突然出言不逊张口骂人,我也一下蒙了。身边的社区人员安慰说:“我们经常遇到这事,别理他。”社区人员的“耐受力”,来之为群众服务信念,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经常受到个别人员的辱骂和训责,但都没有放弃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的信念。回望那段经历,其实,想想他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