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根植黄河文化 发挥文创经济拉动效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市政协协商座谈建言献策
根植黄河文化 发挥文创经济拉动效应

黄河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郑州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提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让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文润人心,创聚民力。”市政协日前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部分市政协委员、市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根植黄河文化,发挥文创经济拉动效应”进行协商座谈。

热情建言

让郑州黄河文化生活化场景化

市政协委员 阮志斌

文化是文创产品的灵魂,文创产品最大的意义就是浓厚的生活性、浓缩的文化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州要以黄河文化的生活化、场景化为抓手,增强文创发展的内生动力。

地处黄河之滨的郑州,文创产品的开发应该抓住“母亲河”这一全民族的情感纽带,通过有形的文化商品与无形的文化服务,让黄河文化元素渗透到市民和游客的衣食住行中,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作为“黄河之都”的郑州,要推动文创与文旅、园林、公用设施的融合,以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其他融合,让黄河文化元素体现于郑州城市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行为处,不仅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也为文创产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

市政协委员 苗吉寅

推动我市文创产业加快发展,应从政府和市场主体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

在政府推动方面,建议做好产业发展统筹,编制全市文创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的结合,突出抓好产业园区的空间规划布局,形成集群优势。加大政策扶持,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文创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合作,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大众创意、文创产品展示交易和专业投融资平台。

在企业自身发展方面,政府应引导文创企业提高文创产品创新力,提高文创产品文化内涵,强化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抱团取暖,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打造黄河文化精品展示平台

市政协委员 周玲娣

我市可以实施小剧场推广项目,把小剧场艺术作为郑州市黄河文化建设重要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政府出资予以扶持,将之打造为讲好“黄河故事”的文化内容生长点,进一步凸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定位,进一步强化郑州艺术“高端、新锐、现代”的文化定位。建立黄河文化旅游带品牌战略城市联盟,将之打造为展示“黄河风情”的区域协作风景线。举办郑州市黄河文化艺术节,将之打造为弘扬“黄河文明”的国家级文化品牌。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文化+”的大融合思维、一体化思维、艺术化思维,实施郑州市“黄河文化”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带动我市文化产业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 程韬光

郑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在华夏文明传承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我们上升到战略层面,去认真审视和研究对策。

郑州城市文化及形象定位要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主动回应“根和魂”这两个深刻的命题。为确立、巩固郑州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核心地位,应围绕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研究及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融会贯通对郑州城市历史文脉的不同论说,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对城市各种文化资源进行细致整理、排列筛选、提炼传播。

科学编制《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统筹规划郑州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借助文化创意与科技发展的助力作用,在转化发展中不断赋予传统文化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以文化滋养城市发展

市政协委员 李颖

我们要将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作为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引领性概念,即把黄河文化的梳理、提炼和传播,视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来关联城市内外的人群,通过文化的黏性实现对城市各要素的统一整合,以文化传播城市形象、以文化承载城市内涵,以文化滋养城市发展。

建议建设国家级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战略专家智库,设立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基金,在政府筑基基础上开展文化产业链投融资,积极发展文化产权交易,推动文化金融创新。用“互联网+”为黄河历史文化赋能,通过黄河文化发展城市高峰论坛、黄河文化创客大赛或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文创产品分赛、黄河文化节、沿黄黄河文化文博展等“一会”+“一赛”+“一节”+“九展”,使郑州“黄河历史文化”品牌更为立体、突出。

打造黄河文化精品工程

市政协委员 方倩

黄河文化的延续,既要系统保护好黄河的文化遗产,也要不断挖掘黄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精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黄河故事”传播开来。

郑州只有系统整合串联现有文化资源,打造体现黄河文化的精品文旅项目,才能契合郑州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发掘文化内涵,结合黄河生态和地理因素,整合郑州及河南五千年中华文化资源,阐明黄河作为母亲河的作用,打造多线索立体呈现“一河知中华”效果的文旅融合项目;结合黄河文化的丰富性,多角度、多层面讲述中原故事和精神面貌;以“老家河南”的整体形象塑造河南是中国文化高地的郑州城市具象,打造黄河文化精品工程。

打造郑州特色“夜经济”消费形态

市政协委员 柳青

郑州应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促进城市“夜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借助黄河文化资源优势,以“天地之中、商都郑州”为主题,打造体现中原文化、突出商都特色的夜间旅游线路和项目,培育知名夜文化品牌。按照“一区一特色”,重点打造示范区。强化政策支持,鼓励高品位特色商业步行街创建,对申报成为国家级试点步行街的特色商业街区,进行数百万元奖励。丰富中小型、主题性、特色化文旅夜游产品,引导夜游项目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消费内容。引入科技元素、音乐元素、文化元素、国际元素,不断增强“夜经济”产品的现代感和品牌魅力。

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

市政协委员 柴俊峰

政府是非遗文创的桥头堡,在非遗文创产业化的道路上,政策牵头、经济扶持、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将是政府在其中的核心工作。

有了政策支持,进行商业化运营就是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和商业销售相结合,赋予非遗文创和商品的全新属性,使非遗模式化、生活化,改善非遗传承环境的同时,让非遗更大众化传播。利用和深度挖掘现有的旅游相关非遗产品,开展文创试点工程。通过产学研模式让文创走进校园,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文创产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储备。注重品牌建设、平台扶持和统筹培育,推动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开发城市IP形象

华冠文化董事长 梁兴

郑州要根植黄河文化,用文创方式破局,通过创新创意,既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内容“活起来”,又进一步拉动经济“动起来”。

提炼黄河文化及郑州城市文化资源特征,推出系列IP及关联内容,指定IP为城市代言人,宣传城市形象,逐渐落地形成兼具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超级IP,促进业态经济焕发新活力。

以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为核心,依托IP内容,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吸引更多创新创意人才和资源落地郑州,加大对文化创意及IP开发运营等复合型人才的扶持,优化文化创意生态圈建设。打造“郑州礼物”官方品牌,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进一步整合创新力量、打通产业资源,在加大城市品牌宣传的同时,实现用文创为产业赋能的目的。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中心

搜狐河南运营中心总裁 刘箐荔

郑州可以挖掘传统文化,运用全息影像技术及5D灯光技术复原郑州八景,使文化活起来,回到百姓身边。其次,还可以延伸到黄河文化的展示上,比如在黄河文化生态公园的区域内,结合园区黄河文化进行声光电创作,将上下五千年文明进行图片、影像的声光电展示,让黄河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打造黄河流域夜游文化新地标。

建议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文化与潮牌对对碰”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潮牌、流行服饰、流行首饰等企业,结合郑州、中原文化特质打造文创产品,将郑州文化特色和流行品牌进行嫁接,力争推出一批时尚文创精品,使郑州文创成为潮流和风尚,为文旅产业注入更多活力。

用文物资源赋能城市文化建设

何视品牌设计联合创始人 牛刘琴

在丰厚的文物资源基础上,在新媒体传播下,对一个城市而言,讲好文物、历史的故事,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层次体现。

如何让走进郑州的人们,通过整个河南的文化基底呈现,寻找到老家河南的归属感?建议重构郑州的大IP,将二七广场打造成老家河南的文化庭院,讲好郑州文物故事,用产品承载故事,提炼文物独有的DNA,做在地化创新产品开发。让大家把郑州作为一个行走的文化课堂,被这些文物资源的故事吸引,继而以郑州为中心出发,到河南各地,寻找中华文明最初的模样。

借助扎根本土的企业,共同构建在地化文创矩阵,做好本土文化提炼和创新利用,合理分工,建立郑州文创产业链,通过可持续的文物资源创新利用,塑造出独属于郑州的文化形象。

专家声音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

郑州大学教授 高天星

郑州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就应该高度关注和重视旅游文化、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物华文化、岐黄文化、工艺文化、非遗文化、食品文化等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切实策划好、运作好、发展好。

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文化产业的建设,要努力做到高点起步,顶层设计科学化、项目资源微观化、实施过程简明化,宏观的研究和微观的研究、互联互动、同步并进。要组建专业的团队,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创新发展,打造郑州文化产业品牌,让郑州的文化资源得到绽放并更加出彩。

文化创意产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郑州大学教授 汪振军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彰显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力量,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郑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期。我们要把握趋势,寻找差距,抓住重点,以助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开发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传承创新,勇于开拓,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资源的转化与利用上,让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进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设计、艺术、社区融合,保护继承以往留下的文化,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

以新型文化业态促进郑州黄河文化发展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宋朝丽

弘扬黄河文化是一个新命题,需要用大视野、大文化、大产业的战略眼光对郑州市黄河文化发展的整体方向和产业布局进行思考。

关于郑州发展黄河文化新业态,建议以文化旅游升级带动城市文化新兴业态的发展,包括博物馆服务、文化体验和文博创意衍生产品等,完善文化旅游服务项目,建构突破时间空间的新兴文化旅游服务业态,积极布局新基建,推出“云游黄河”项目,扩大郑州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围绕炎黄二帝、天地之中、少林文化、姓氏文化、老家河南等优质文化资源,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创意赋能,发展黄河文化新业态。打造黄河文创精品及文创品牌,促进黄河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营造黄河文创消费空间。

推动黄河主题文创事业发展

郑州市古都学会 郭磊

围绕黄河文明传承和黄河主题文创事业发展,建议要深入发掘黄河传统文化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在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扬上下功夫,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适应,做出真正有个性、有内涵,能体现中原文明特色的独特产品。

郑州太需要一个核心的城市文化景区,目前的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在地理位置和文化宣传上都是准确的,关键是要做精品,要耐下心去精雕细琢,真正做成精致的独具本地文化内涵的精品文化景区,留住大家的脚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政府应培育熟悉本地情况的本土专家,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建设、制作过程中做到本土专家与外来专家相结合,更多地体现中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把握。还应在文创产品和文化景区的宣传与推介上提供政策支持,做到本土文化产品优先。

打造郑州传统节日品牌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程玉艳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黄河流域,它凝聚着黄河两岸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郑州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应该深入挖掘既具有郑州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黄河非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郑州的传统节日就是有力抓手。

传统节日是黄河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郑州传统节日品牌是推动黄河非遗文创发展的新引擎。建议郑州市利用中秋文化资源,大力推动中秋节文化品牌,借势全省“老家河南”的形象定位,借助黄帝故里根亲文化的品牌效应,形成“三月三回老家郑州拜祖,八月十五回老家郑州团圆”的文化氛围。把“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打造成国家级节会“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把郑州市打造成“团圆旅游”城市。

用好四大经济助推文化发展

河南九鼎智库副主任 马玉盛

加快郑州文创产业发展,要善用夜间经济、网红经济、数字经济和创意经济“四大经济”,通过文化赋能、科技赋能、资本赋能,使我们沉睡几千年的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传说中走出来、从书本中走出来,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亮起来。

坚持“文化+旅游+科技”的发展理念,推进全域数字化旅游体系建设,促进智慧文旅的发展。以AI赋能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产品,把历史人文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创引领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文创与旅游全方位、全要素、全时段的结合,如文创+美食+音乐+住宿+乐园+商品等,让文化发声,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融进生活。

真诚回应

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郑州市委宣传部

虽然郑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当前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崭新机遇:一是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二是在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土壤和空间;三是郑州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到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阶段。

下一步,郑州市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时机,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作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部门,市委宣传部将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和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文旅融合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方面,抓好规划编制、政策起草、平台建设等各项具体工作,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出台相关文件,强化文化力就是发展力、文旅全域全要素统筹、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发展理念,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走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文旅发展道路。

构建“两带一心”文旅发展新格局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确定为郑州市“五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全面打造展示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特色城市。重点依托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嵩山文化、商都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新型文旅业态和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市场活力日益迸发,文旅消费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逐年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化文旅融合的战略部署,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开放创新,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规模和档次,立足“东强、西美、南动、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功能布局,构建“两带一心”文旅发展新格局。即:建设体现中华悠久文明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着力打造从汉霸二王城、西山遗址、古荥阳城、大运河通济渠段、花园口抗日遗址到大河村遗址的沿黄黄河文化带;建设体现天地之中的环嵩山文化旅游带,把新郑新密黄帝文化、登封王城岗阳城遗址、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串起来,将蕴含其中历史故事脉络打通,形成完整逻辑关系,达到可听、可看、可游;建设主体明确的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带,以商代王城遗址、二七广场、二砂文化片区等工业遗产为重点,把具有郑州内涵特色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挖掘出来,构建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推动实施一批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工程、文创旅游目的地打造工程、产业融合工程、文创旅游市场拓展工程、文创旅游市场主体工程。到2025年,我市要率先建成全球探寻体验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世界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文旅产值要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以上,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本报记者 赵文静 实习生 王爽 整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