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上街区举办弘扬宪法精神主题演讲比赛
一张“明白卡” 几多爱民情
惠济开办民营企业家课堂
“绿城小红象”铁路沿线大扫除
金水科技企业走上“加速”路
小微游园现街角 片片绿意入眼来
登封“一联三帮”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济源栗树沟:散落在地表的仰韶彩陶碎片
仰韶与黄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济源栗树沟:散落在地表的仰韶彩陶碎片

采访过鹤壁之后,我们原定的下一站是濮阳市西水坡,那里有一处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尚未动身,考古学家潘伟斌来信儿说:“下次可以到济源市访问仰韶文化。”

于是我们先来到济源市。

村里的仰韶文化博物馆

栗树沟仰韶文化遗址在济源市南部丘陵区,距黄河主河道不过数公里,遗址位于高台地,东西两侧有河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

11月29日一早,济源市文物管理局两名年轻干部郑晖、段明臣在遗址所在的济源市坡头镇栗树沟村迎接我们。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该村支部书记王文周、济源市栗树沟古仰韶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作海等人。

村头的篮球场边上,是仰韶文化遗址公园的大门,整个村子就处在公园之中。王文周自任导游,沿着丘陵的缓坡地势,带我们到村里的仰韶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室内400平方米,2018年由村里筹措162万元资金建成。

对于室内的出土文物,王文周对其出土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馆藏的一些小口尖底瓶、白衣陶钵复制品,原件要么在市博物馆展览或在专家手里鉴定,要么已经流失……部分复制品,则来自于三门峡渑池县制作彩陶的作坊。

行走过程中,王文周说:“在渑池的文物商店里,一片扣子大小的仰韶残片,标价十元。我们这儿到处都有、到处都是。”

裸露地表的仰韶彩陶碎片

为了证实他的说法,他带我们到博物馆后的高台地上,山岭之上是农家分畦种植的各类蔬菜,土埂、断垣之上随处可见断散陶片。

我半个月前到过新郑裴李岗考古发掘工地,女工们要层层刮土,集中后由流水冲刷过筛,哪怕一个小拇指甲盖大小的物体,也要搜集待检。

显然,那样的工作如果放到栗树沟村,女工的劳动量不知道要增大多少倍。

关于栗树沟遗址,郑晖提供了官方资料:“1986年,栗树沟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位于济源市西南17公里的坡头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地处丘陵之上,四周沟壑纵横,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5米,内涵丰富。从暴露的文化层看,遗址南部断层发现有动物堆骨、烧窑陶土和房基平面烧土。地面上采集遗物有彩陶片、白衣彩陶片、红陶片、灰陶片等,器形有彩陶钵、陶罐、小口尖底瓶、背水壶、陶甑、器座、碗、钵、尊、盆、罐、瓮……根据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等分析,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类型。”

因为城乡间17公里的空间距离,在过往的时间内,这里还没有被地产商的目光聚集,客观上使这处遗址得以保全。但是,祖宗遗产裸露荒野,而没有被合理保护使用,也成为栗树沟人的心灵痛点。

王文周带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泥泞的菜地里,时而弯腰捡看一下陶片,时而用一枝木棍在断垣壁上点划一下那些不规划的孔洞,告知某一处彩陶器被收藏了,某一处被盗了……

发现了仰韶时期的类水泥地面

就在王文周讲述仰韶故事时,他的本家叔叔、前任支书王定祥闻讯赶来现场,他指着遍地可见的陶片以及层林尽染的远处沟壑说,这里有6500年的仰韶文化,有7个文化层。从6500年前到明末清初,如果不是张献忠的劫掠驱赶,这块高台地上应该人烟不断。

他的根据来源于《济源志》的记载,以及从高台地上发现的6颗黑、白、红色玉珠,玉珠的原料产自王屋山,是历史上宫廷王族的佩饰。

在这里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水泥地面”,成为王定祥表述的这一处台地的时间上限。上个世纪的“农业学大寨”时期,在高涨的农田建设热潮下,当地百姓用铁犁铧耕作这片土地,发现根本垦不动,用了拖拉机也很难成行,最后改为人工强力击破。虽然感觉诧异,但是饥荒年代,没有人过多关注这些细节。

有关这个发现及权威考评经过,当地学者李立政更有发言权,李立政是高级工程师,曾任济源市旅游局副局长,现任济源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他是我本次访问活动的主要接洽人物,虽然因事未能相逢在现场,但是事前事后他都做过妥帖的行程安排。

2006年,李立政首次陪同海峡两岸著名学者到栗树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此后,他多次来到这里,期待找到当地人说的“水泥地面”物证。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重阳节,经过地毯式排查,李立政在遗址核心区北部边沿地里发现了一块长19厘米、宽12厘米、厚7厘米类似现代水泥地面。它分作三层:表层青灰色,厚3~4厘米,砂石混凝结构,坚硬如同现代水泥,表面平整,覆盖黄褐色锈层﹔中层红色,厚2厘米左右,为火烧草结泥层,切碎的稻草清晰可辨,起防潮隔热作用﹔底层灰白色,厚2厘米左右,类似现代三七土砂浆垫层,坚硬光洁,说明其下基础经过夯筑处理。这样的地面面积,据当地人回忆毁掉了约400平方米。

经水利部史学专家徐海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张松林等初步鉴定,确认这块类似现代水泥地面为仰韶时期文化遗物。目前,栗树沟的类“水泥块”已被送往香港大学做进一步研究。

被称为世界最早混凝土、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确切断代为5000年的类似现代水泥地面,宫殿式建筑主室总面积只有130平方米,厚度约为2厘米。如果栗树沟的仰韶文化类水泥能够得到权威认证,那么在厚度、层数、工艺方面,此处毫不逊色!

李立政分析认为,这是在中原地区首次发现施工工艺如此成熟讲究的古代水泥地面,结合遗址多项文物出露,这里很有可能会是我国上古时期大型王都宫殿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将由此续写新的华章。

王见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