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县区新闻 | 上一版3 |
|
||||||||||||||||||||
|
||||
12月8日~9日,在濮阳市当地朋友的陪同下,我在濮阳先后参观戚城、子路祠、蒯聩台、马庄遗址、铁丘遗址、西水坡遗址、澶渊之盟回銮碑、挥公陵等处,同时获取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如果时间足够,我想,关于这座城市,我愿意多盘桓几日,去轻轻触碰从仰韶、龙山、先商、春秋一路走来所编织出的历史脉搏。 现在,篇幅有限,我们暂且把目光聚集在西水坡,这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上,出现了“中华第一龙”。 仰韶时期已经出现龙崇拜 8日晚间,与仰韶彩陶坊濮阳分公司经理王伟杰一起吃饭时,谈到当地考古成就“中华第一龙”,公司一名入职不久的员工瞪大眼睛:“龙?!” 读着他眼中的疑问,我马上想起,不少读者应该和他有着同样的心理。这里说明一下,“中华第一龙”既不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恐龙遗骸,也不是我们思想里“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那个龙的化石。从生物学层面讲,这世界上并无我们祭祀图腾中龙形象的真实存在——至少目前没有权威物证。 这条“龙”,是由水生软体动物贝壳摆放堆塑成的栩栩如生的龙形图案。它发掘于今濮阳县城的西南,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6400年,同时发现的还有蚌塑虎、鹿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蚌器等,系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濮阳西水坡史前期蚌塑龙形,与三代及汉唐以后的“龙”形更接近,即是说,中华民族崇拜的龙从仰韶时期已经出现。 “龙”现天日的过程 发现“中华第一龙”的地方叫西水坡,现在陈列在濮阳市区戚城公园内的中华第一龙博物馆。馆内四壁图片展示了当年开掘时的情景,中央位置地下三个格子里,真实再现了出土时的原貌,博物馆讲解员说,其中一格为真品,从挖掘工地原封不动吊装过来。另两格系复制品,原件分别在国家博物馆和濮阳文博仓库收藏。 馆内迎壁墙约四十厘米的墙裙,系由大的蚌壳装饰而成。讲解员说,这些蚌壳也有6400多年了,它们松散地置放在那些龙形、虎形图案中间,大约两吨。 原来的出土位置今天已经建成水库,隶属水利部门管理,闲人免进。为了增强现场感,朋友协调了种种关系,使我们零距离接近了西水坡。 水库安静,一眼望不到边,野生水鸟安享水面。沿着长长的堤岸,我的朋友开始介绍“中华第一龙”问世的情况—— 1987年,为解决城市工业和居民用水,濮阳市的引黄供水调节池工程在此开建,5月中下旬,当表土推掉约1.5米时,在工地西南部断续发现仰韶时期的陶片,范围有5万平方米。 报文化部并经批准后,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6月21日开始布方科学发掘。当年8月16日,发现了龙虎北斗图——在一个墓葬里,发现墓主人的右边是龙形蚌塑,左边是虎形蚌塑,这是重大发现,省文物研究所遂加派技术力量,9月10日和11月23日,又在同层发现了第二、三组蚌塑图。第二组蚌塑图案龙头虎身,背上一鹿,头上一只鸟,并配以精制石斧。第三组由人骑龙和奔虎组成,零散蚌壳如满天繁星,龙腾虎跃,形象逼真。这三组图自北向南呈“1”字形排开,这就是后来被考古学家认定的“中华第一龙”。 天时和地利: 黄河哺育的仰韶文化 今天,濮阳市还承担着引黄入冀补淀水利工程的重要功能,入冀,入河北,补淀,白洋淀。由此可知黄河与濮阳的历史渊源。 濮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扇中心,黄河流经新乡长垣自濮阳县入境后,由台前县张庄村出境,境内流长约168公里,流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4%,是濮阳的主要过境水资源。 正是这样的天时和地利,繁衍了丰富的蚌类水产品。科技工作者对西水坡遗址发掘的软体动物取名为西水坡丽蚌。科研证明,该遗址在形成期间,其环境与今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相近。西水坡丽蚌是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和制作生产、生活工具的材料之一。由于特产的丰美,先民们捕捞时要选个体大、味美者,一定程度上,又和当下的海洋休渔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共通之处。 结束系列采访后,我将行程向王伟杰通报时,这位上任不到一年的经理颇感兴趣。他期待仰韶酒业在濮阳的工作与西水坡仰韶文化深入结合,把龙文化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继承好、运用好,品味仰韶美酒,追忆龙乡故事。 王见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