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书法)
“说浅”与“浅说”
玉糁羹
相对安然
求贤图(汉画拓片) 蔡宏伟 题跋
《打开爱的生命盒子》:让爱在家庭中流动起来
冬 夜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玉糁羹

♣ 张富国

宋朝的苏轼流放海南时生活清苦,只能和山民一样以山芋充饥。儿子苏过想给父亲弄点好吃的,用碎米和山芋煮羹,“色香味皆奇绝”,名曰“玉糁羹”。苏轼吃得眉飞色舞,赋诗一首:“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古籍记载,宋、明、清几代,源源不断的沉香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当时的海南岛可谓香岛。海南的大米几乎都是从外地运来,“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一遇到台风等,运米大船常常断航,岛民只能以山芋充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甚至连老鼠、蛤蟆都要烤熟充饥!这蜜唧,一种刚出生、还未睁眼的小鼠,无毛,喂以蜂蜜后生吃,咬一下,唧唧作响。刚听到这些,苏轼就要呕吐,到后来只能入乡随俗。所以,吃上山芋也成了一种奢望。

是的,“莫诮蹲鸱少风味,赖渠撑拄过凶年”,陆游也叹息,山芋是度灾荒的神物呀。欧阳修说“古味虽淡醇不薄”。古味的幽人气象,先人的学识与风雅,常常镌刻在时光的味道里。氤氲在老味里静品,放空思绪,虽为独乐之事,却妙对先人,以德为师,与道为邻,诚不孤也!或许是大文豪吃过的缘故,“玉糁羹”竟在宋代的文人中风行一时。刘子翚有“晓吹黏玉糁,深碗啖模糊”的畅快,王十朋有“归与传取东坡法,糁玉为羹且疗饥”的感慨;紫芝念叨“粪火拨灰聊效颦,玉糁夸羹未须尔”,徐瑞长吟“寒夜羹玉糁,聊用娱岁暮”。中国人真是深谙饮食,好东西彼此的渗透纠缠,蒸腾出一种风致嫣然来,柔腻,腴美,清纯,灵润,吃这种食物,让人仿佛踏风而立,灵魂飘举。

南宋的姜特立有首《客至》:“冻云垂地寒峥嵘,故人访我邀晨烹。旋烧姜子金丝酒,却试苏公玉糁羹。”客人来,金丝酒对饮,玉糁羹相迎;对敌人呢?靖康年间,金兵再度围困京师(今开封)。朝廷招募忠勇之士,送蜡封告急文件往南京(今商丘)总管司,调兵赴援。他的父亲姜绶应募,割开大腿内藏蜡书,身系绳索从南城墙缒下,被金兵发现遭俘被杀。姜特立承父荫补承信郎,立战车,入贼阵,擒贼首,战功赫赫。他的诗承唐贤风格,超乎自然不事雕琢,其品格,继北宋风骨,立志报国,不辱使命。铮铮汉子,铁骨柔情!

五百年后,沧海桑田,明朝的高濂深以为然,他提醒后人:每日餐饮,“先吃三口白饭”“第一,以知饭之正味。人食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则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第二,思衣食之从来。第三,思农夫之艰苦”。端起饭碗,先吃白饭,无油无盐,寡淡无味,含入口中,细嚼、静品、慢咽。品正味,暗香盈动;寻本源,方解菜肴鲜美,方知物本甘美,方惜生命初心。

现在看来,玉糁羹,这碗苏过亲自烹煮的粥,在苏轼的眼里,有雨露滋润的甘甜,有日月滋养的清爽,有浓浓血脉的相通,真的是饮馔中不可多得的正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