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头盔骑士团”闪亮校园门口
7岁男孩放学与爷爷走散 好心车长助其与家人团聚
辽宁一旅客致信郑州机场 感谢提供高质量中转服务
我市面向社会招聘430名辅警
精耕“兴”实体 普惠“业”繁茂
新乡:仰韶文明随黄河缓缓流淌
仰韶与黄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乡:仰韶文明随黄河缓缓流淌

三十年前,新乡市在繁华市区建设双桥商场,我的父亲受一家施工单位邀请,负责工程指导,我因此在这里停留过一段时光。

有了这种温暖且遥远的记忆,每次到这里来,脑海中都如同过电影一般想起当年事。这次寻访仰韶文化流播线路及查考遗迹的工作,不自觉地融入了一份情感。尤其当获悉新乡市委宣传部为这次活动提供资料和人力的支持后,力量倍增。

络丝潭:当年络丝长几许

“新乡八景”中,有“故城络丝”一景,此地在新乡市西南络丝潭村,名称来源于村中济渎庙旁一汪约300亩的潭水,深不可测,传说古人以络丝探之才能见底。文人墨客多有咏诗题赞。

我们来此处,并非赏玩景致。带我们前来的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政说,1981年,村子里建窑厂起土时,发现石器、陶器等物品,随即报告了文化部门,文物工作者于1982年4月至6月进驻发掘,获得了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

王政提供的资料表明,自上而下,从现代耕土层到原始的生土层,文物工作者共划定七个文化层。其中,第五层、第六层出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钵、彩陶罐、盆、瓮、碗、澄滤器、鼎足等。

文物工作者根据地层的迭压关系和各文化层出土文物的特点,将络丝潭遗址分为三期,从一期到三期,无论石器、骨器、蚌器有多少,占主导地位的,都是陶器。

我们在此尝试解读一下彩陶罐的色彩与线条:多数泥质红陶施红彩、黑彩,有少量的泥质灰陶施红彩、棕彩,纹饰有网状纹、竹叶纹、弧形三角加曲线、X纹以及横直斜线条纹组成的图案……

络丝潭遗址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在历史上,因为黄河的摆动,它曾经矗立在黄河南岸。今天,到达这个村落,潭水已经不见,挖掘遗址也已经复耕为一畦畦青绿的麦苗。我们离开时,道路上停满了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车辆,一切似乎平静下来。刹那间,我很想问一下学校门口的爷爷奶奶、青年父母,知道络丝潭的这些往昔故事吗?

但是,因为要赶下一站,终未开口。

李大召和孟庄,从仰韶文化走来

离开络丝潭村之后,王政带我们一行分别去了李大召遗址和孟庄遗址。行程途中,他介绍了两处遗址的大致情况。

李大召遗址位于新乡县大召营镇李大召村北,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它的文化遗迹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两周文化和两汉文化。郑州大学考古系曾在此发掘,学者韩国河、赵海洲等人整理出一部《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成为豫北地区考古的重大成果。

孟庄遗址位于辉县市东南,距离菏宝高速站口不远,遗址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500米,平面形状为椭圆形,这里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多种遗存,参与发掘的袁广阔在2000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尤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一座目前河南境内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李大召和孟庄,现在都呈现一片土塬的状态,土地上偶然还能翻拣出新石器时代的散碎陶片,王政用专业角度解答了我们许多问题,比如怎样判定那个时期的陶片,会不会是近代砖瓦窑遗弃的残片等。

他还说,未来这些遗址都有可能建成遗址公园,这样的呈现形式,才有可能让大家传承记忆。

醉心仰韶,处处都结有缘人

这一路的行程,我们原本计划与仰韶彩陶坊新乡分公司经理茹慧康见面聊一下,探讨作为实业的仰韶酒业与仰韶文化在当地客商心目中的黏合度,但是听说他已经回到渑池厂部参加誓师大会,就不予叨扰。

但是,当他听说我们去了新乡后,马上联系我们说:“我回到郑州见你,或者接你到新乡也行。”

我和茹慧康曾经在郑州见过面,感觉他话不多,可是现在他一屏又一屏地发过来消息——

“主抓文化的市领导聊起仰韶文化时曾说,感觉彩陶坊到新乡,到对地方啦。”

“新乡的仰韶文化,还挺广。”

“新乡举办黄河论坛,仰韶与黄河的关系,密切得很。”

“我们曾经策划过一个仰韶文化论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展。”

“除了三门峡外,新乡应该是一个有特点的、具备仰韶文化遗产的地方。”

…… ……

计划见的人没有见上,却出现了一个“计划外”。担任我们当天车驾任务的志愿者,是某企业的高管。我们的工作计划将要结束时,他忽然说,能不能到他家乡去一下。

原来,他通过朋友圈发布行程消息后,被长垣县蒲西街道办事处米屯村支部书记牛培强看到,牛培强和他的班子成员热烈地邀请我们前往,去看看米屯行政村——这是一簇拥有上古时期遗产的村落。

于是,掉转车头方向,寻访仰韶文化的道路,继续。 王见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