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一往情深深几许 拳拳之心寄豫园
东京奥运会前景不明
内蒙古加冕WCBA总冠军
《我爱你》定档1月14日
2021年中国电影迎来开门红
多地登高健身迎新年
男排超级联赛推迟举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往情深深几许 拳拳之心寄豫园
——评《梨园芳华》

谭静波

王全书同志所著《梨园芳华》收录三十多篇文章,内容几乎全是豫剧。

说实话,豫剧与我有不解之缘,我小时上戏校时开蒙戏就是豫剧,进入戏剧理论研究领域以来,写的文章有 200 多篇都与豫剧相关,出了九部书,六部是豫剧专著。所以,看到曾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这样的大领导竟然正经八百地研究起豫剧,十分惊喜与新奇!我一页一页地翻下去,读了一篇又一篇,竟然不想停下来,这完全不是领导干部谈论文艺的官样文章,分明是痴迷的持宝人在数点家珍,是当行的艺术家在鉴赏作品,是资深的学者在探研学问。真可谓,一往情深深几许,拳拳之心寄豫园!

这部文集收录的文章,或是在重要活动中的发言,或是接受媒体的访谈,或是为一些豫剧专业书籍作序,作为政府官员,完全可以按照既定套路说一些场面话,做几条“八股文”应付了之。然而全书同志则全然不同,他把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访谈,都当作学问来探讨,当作课题来研究,所以就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其一,大视域的审视。

眼界和胸怀是政治家、文艺家都应具备的品格和素养,对于一位统领文化艺术的领导者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行文作章,论政谈艺,才能有“三江滚滚笔头倾”的气魄和态势。此书中汇集了作者多篇重要活动的发言,都是以大视域的眼光审视豫剧文化,谈论其历史、现状及未来,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有厚度,展现出一位指挥者运筹帷幄的气魄和胸怀。

印象十分强烈的是作者在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发掘中华豫剧宝库 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文中将各界的关心、支持、厚望归纳为“同心相应,同气相求”,如此表达,气场热烈,气势宏伟。将“办好中国豫剧节”“拍摄中华豫剧文化片”“制作豫剧名家‘音配像’”“打造《梨园春》天天剧场”“助推精品新秀”等战略规划,论证讲述得充实全面,有理有节,有声有色。彰显出全体豫剧人奋进征途中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

在 2014 年《光明日报》发表的有关《梨园春》20 年热度不减的调研报告中,对其以“大梨园”的眼界,融合各种姊妹艺术,荟萃全国优秀戏曲剧种能量,聚集电视戏曲行业的精华,搭建“擂响中国”“唱响中华戏曲魂”的大舞台,轰轰烈烈带动形成“全国电视戏曲文化圈”的总结;对《梨园春》走南闯北,跨海越洋,发扬“大公益”精神,关注民生,助学、敬老、扶残、救灾,举办系列公益活动的总结;对河南卫视在《梨园春》的引领下,不盲目跟风,不比资金投入,依托得天独厚的中原传统文化资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誓将文化进行到底”,打造《武林风》《华豫之门》《汉字英雄》等彰显中原根脉文化品牌栏目的总结,都是眼界开阔,内蕴饱满充盈,道出了深广的文化意义。

《拓展中华豫剧发展传播空间》是作者在 2015 年全国豫剧院团交流会上的发言。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树立“大豫剧”观,大力扩展豫剧发展传播空间,建立“全国豫剧一家亲”的大合作机制,共谋豫剧传承发展大计,形成大交流格局,以主动姿态推动豫剧走向世界。作为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为办“大豫剧”而殚精竭虑,出谋献策,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这种气魄、担当,是切实把豫剧当成“文化”来做,也是真正把“促进”做到了实处!

其二,性情化的关爱。

作者生在河南,长在河南,豫剧的旋律是儿时印在脑海中的深深记忆。数十年来,对河南文化工作的亲力亲为,更使他对河南戏曲,特别是豫剧这个彰显中原特色、中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剧种情有独钟。阅读这部文集,感到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是“性情中人”的作者对戏曲艺术浓郁的关爱、关注与关怀。

正是这性情化的关爱,使他一谈起豫剧,立刻神采飞扬,容光焕发,话语就像打开了闸门,滔滔不绝。文集中的许多篇章,把豫剧的历史发展、风格流派、名剧名团、名家名段,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正是这性情化的关爱,使他与河南豫剧院三团结下了不解之缘。20 世纪 70 年代初,接受“再教育”的他竟然奇迹般的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参加了《朝阳沟》的修改,近距离接触了豫剧现代戏。70 年代末,在中央组织的出访东欧代表团中,出人意料的是竟与饰演《朝阳沟》女主角的魏云同行,共同经历了豫剧之花绽放欧洲的兴奋与欢乐,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缘分。2000 年开始打造《村官李天成》,从创意的提出到实施,他关注每一步的修改、加工、提升,大到戏剧框架,小到人物唱词,与三团的创作者共同经历并分享了“十年磨一戏”的苦乐艰辛。文集中他对《村官》五进北京,两进上海,辗转广东、海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等之辉煌“战绩”进行了详尽记载描述,其用情之深,用情之浓,用情之专,实在令人感慨又感动!

由于他的倾情关注、关爱和参与,《村官》创作出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表现共产党干部思想境界的“吃亏歌”,深入人心,广为传唱。三团排演《焦裕禄》时,他又受邀试写了一段抒发焦裕禄心系百姓的“百姓歌”,“心中装着老百姓,才能与百姓结深情。心中装着老百姓,才能够守得住清白,管得住行动。心中装着老百姓,才能风雨无阻万里行……”他写的唱词既朴实,又真诚;既豪迈,又深情,若非全身心投入,不可能有如此情怀。后来演出时,焦裕禄这段唱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充实和完善。

在为豫剧三团贾文龙谋划谱唱豫剧戏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时,更将这不解之缘推向了高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习总书记二十多年前满怀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写下的一篇抒发忧国忧民博大胸怀的力作。2014 年,总书记来到兰考,睹物思人,又回忆起创作这首词之往事,足见这首词的分量和价值。作者以他作为领导干部的政治敏感,苦心孤诣地为河南、为三团,抓住了这一可贵的时机!从谱曲到制作,从宣传到演出,每一步都由他精心谋划,精心运作。尤其当他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助推此曲在 2018 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舞台为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代表汇报演出,一飞冲天的影响使河南豫剧名声大振,风姿大展!

其三,专业性的指导。

作者不仅热爱豫剧,关照豫剧,对豫剧投入诸多情感关怀,由于长期进行“促进”工作,在“摸爬滚打”中也成为精通戏曲的行家里手。如在《梨园春》创办十周年之际,作为河南省委副书记的他,没有盲目陶醉于这个名牌栏目的炫目成绩,而是为防止栏目的老化、陈化、退化,为使其不断地优化、精化、美化,苦思冥想了八项举措: 抓创作、推拓展,抓原声、推高徒,抓流派、推传人,抓名家、推名剧,抓引导、推新段,抓评介、推普及,抓交流、推互动,抓策划、推品位。这些举措有内涵,有创意,可操作,可落实,成为助推并引导《梨园春》健康发展的导航仪、加速器。

文集收录的他在中华豫剧祥符调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表现了作者对豫剧事业指导的专业性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发言的第一个标题是“祥符调被称为豫剧的‘母调’其来有自”。这一“起腔”,几乎完全跳出了一个领导干部讲话格式,令人振奋而新奇。由是,便以超乎寻常的耐心寻根溯源,详说了古都开封与祥符调渊源及祥符调作为母调的流布、发展之历史,雄辩地论证了祥符调与豫剧诸流派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内容详尽而充实。接下来,又以客观态度力陈了祥符调近当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沉沦与衰落、困窘与困惑……文章提出了如何加大对豫剧院团传承祥符调的扶持力度;如何引导社会力量资助专业院团和民营团体传承发展祥符调;如何联合百年老校河南大学共同培养选拔祥符调青年艺术人才,期盼再涌现出樊粹庭式的豫剧大师……

其四,学术性的评析。

读全书同志的文集,不仅感到视域开阔,情感浓郁,指导性强,有些重要篇章亦不乏深刻的学术性的评析,使你获得意外满足与收获。如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樊粹庭文集》问世时作的《颇具动态历史感的戏剧宝典》一文,极具此特点。这部六卷本的《樊集》,荟萃了樊粹庭毕生心血,洋洋三百余万字。全书同志在推荐这部全集时,将其以“堪称中华豫剧史上最具动态历史感的集成式的戏剧宝典”作为评定语实不为过。作者写道:“‘因人设戏’是樊粹庭戏剧创作的显著特征,以此为轴心形成以编导为排演中心,以演员为舞台主体,以观众为接受群体的三维互动式编演机制。这种极具张力的动态机制,激活了戏剧各要素的内部生机,为作家和演员施展才华、打造精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使‘樊戏’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一总结,精辟地提炼出了樊戏创作的根本特点,十分具有学术价值。

再如,为“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所写的总序中,对编著者甄别真伪、夙夜挑灯、呕心沥血,使传主能得以“传其品、传其节、传其才、传其德、传其神,使其形象跃然纸上,令后世如同目接耳亲,而不胜其缅怀追慕镜鉴之情,是以其人虽往,犹凛凛生气,在我左右……”所给予的激情而准确的评述与期许;为纪念人民艺术家申凤梅诞辰 90 周年所作讲话中,对其一生在艺术上海纳百川、广收博取、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和神交诸葛亮,创造出从容高雅、潇洒凝重、质朴豪放、刚柔相济的申派艺术的精当提炼和评点;为第二届全国豫剧交流会所作的报告《为新时代中华豫剧领军人物喝彩》一文中,对李树建精心打造“忠、孝、节、义”四部曲的深度解析,对其悉心示范引领众多豫剧名家跟进,倾心培育人才、提携新秀,潜心“走出去”与“请进来”,使豫剧走出河南,走向全国,大步迈向海外,与世界文明对话等多重贡献的全面归纳与总结;为《朝阳沟》创演 60 周年专家研讨会所写的《感悟〈朝阳沟〉出彩新时代》中,对杨兰春储存生活中追求“厚积”之基,创作剧本时追求“薄发”之势的感悟;对全体主创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身入”“心入”“情入”中收获感动,洗礼灵魂,磨砺意志,汲取营养的感悟;对老艺术家“抛弃浮躁、潜心艺术”,才创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质感的传世之作的感悟……都是经过深入思考,深入推敲后的学术性文章,鞭辟入里,见解独到。尽管篇幅有长有短,评语有疏有密,但对艺术家们的热爱、敬重、尊崇却不分远近,不择亲疏。哪怕寥寥数语,也能感受到情感的温度,理性的深度,精神的高度,内蕴的厚度。若非对事业的长期浸润,对艺术的孜孜探索,很难进入此种境界!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我以为,作者对豫剧的评品已进入此状、此境。期待有更多的文化管理者对文化、对戏曲、对豫剧拥有这种情怀、这种状态。让戏曲、让豫剧的未来更加美好!

(作者为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