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温暖郑州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温暖,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底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温暖,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底色
校内供餐,“暖胃”“暖心”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抗击疫情,郑州交出硬核答卷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官方带娃提升家长、孩子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志愿者帮助老年人上公交车 郭杰 摄
疫情防控期间,“大玉米”亮起“郑州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字样,为战“疫”加油 郑报全媒体记者 周甬 摄

本报记者 王红 张倩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京儒

当时光列车告别2020,这特殊的一年,每个人都在努力前行!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同样如此。

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会发现,温暖时刻与我们相伴:这温暖来自这座英雄的城市,在抗击疫情中坚韧不拔、阔步前行;这温暖来自市委、市政府踏踏实实为民解忧、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让市民体会到触手可及的获得感;这温暖也来自全体郑州人的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涓涓细流、点点微光,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校内供餐 “暖胃”又“暖心”

土豆炖肉、西红柿炒鸡蛋、素炒三丝、紫菜蛋花汤.……2021年1月4日,新年开学首日中午,高新区外国语小学校园里满是饭菜香,学生们正津津有味享用着热乎乎的校内午餐。

“好吃,我喜欢学校的饭!”五年级学生陈浩然一边笑一边说,“我觉得学校的饭菜比家里好吃,而且每天都不重样儿,我一顿能吃两碗饭!”而在妈妈周敏看来,校内午餐是替家长解决了一个“大麻烦”。周女士说,没有校内午餐之前,身为双职工家庭,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负责孩子午饭,遇到老人身体不适等特殊状况,只能凭校外午托救急。自从有了校内午餐,孩子在学校吃得好,吃得放心,又省去来往奔波,简直把一家人都“解放”了。

眼前这一幕,是如今全市中小学校内供餐的常态。

在此之前,孩子们的午餐保障曾是困扰不少家庭的麻烦事。为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自2019年9月起,郑州启动实施中小学校内供餐服务:10月8日,郑东新区率先启动在校午餐供应服务,首批实现了辖区内69所公办中小学的校内午餐全覆盖。

随后,全市中小学校内供餐服务不断推进,金水区、二七区、经开区、中原区、郑东新区等各地也相继启动新政:2019年11月11日,郑州市二七区开始试点供餐;12月17日,金水区首家“卫星厨房”在文化绿城小学建成投入使用……经过一年的努力,截至2020年10月底,郑州市内九区535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已实现午餐供餐工作全覆盖,在校中小学生近59万,已为近34万名有在校就餐需求的学生提供午餐供餐服务。下一阶段,我市计划到2021年6月底实现全市中小学午餐供餐全覆盖。

“官方带娃” 市区中小学“全覆盖”

2021年1月5日16时许,放学铃声响起,金水区艺术小学的孩子们并没有冲出校门,而是纷纷走向运动场、手工室、书法社团等,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

篮球场上,小队员们活力十足,争先恐后;田径场上,有的孩子在奔跑,有的孩子在跳远;远远的,音乐教室飘来合唱团优美的歌声;戏剧社团里,“小演员”们的排练一丝不苟;美术社团里,一张张即将完成的图画色彩斑斓……

记者注意到,虽然已是放学时间,但学校每间教室都有老师驻守。据介绍,课后延时服务主体以班级为单位,前半部分由老师指导孩子们完成当天书面作业,后半部分开展包括阅读、书法、科技探索、艺术素养、创意手工等多种活动。并且,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学校分别开设了国画、书法、篮球、田径、舞蹈、合唱、英语戏剧、编程、校园农场等28个社团,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事实上,为破解中小学生放学早、家长接送难这一难题,2019年起,郑州市启动了课后延时服务,开启了“官方带娃”惠民新政试点。同年10月,郑东新区先行先试,率先在69所公办中小学启动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随后,“官方带娃”新政在全市中小学逐步推广实施。

2020年8月,为保障新政落实,市政府发布通知,明确要求课后延时服务坚持公益性、服务性原则,实行免费制度。考虑到各地实际,课后服务时间主要指正常上课日的中午和下午课后,下午结束时间原则上为18时左右。截至目前,课后延时服务市区中小学已实现全覆盖。

受益于此,金水区艺术小学学生家长郝营坦言:“以前放学孩子没地儿去,只能交给课外班。现在有了课后延时服务,孩子在学校学得好、玩得有意义,家长也不用再赶着提前下班接孩子,幸福指数都提高了不少。”

万众一心 在战“疫”中凝聚力量

过去这一年,疫情面前,1000万英雄儿女以实际行动作答:忧患之际,不屈;临渊之险,不畏;风雨之阻,不惧;直面疾风,直面艰险,直面未知。全市7万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一线,为城市筑起一道“守护墙”。他们中,更有187名白衣战士主动请缨援驰武汉上“火线”,用行动展现了郑州人的勇气和担当;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建筑工人昼夜奋战、与疫情竞速……

还有无数郑州人,他们以每个人的微小善意汇聚起郑州爱的暖流。3月25日,疫情有所缓解后,42岁的郑州爱心市民庞长征逆行而上,在省肿瘤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标志着我市因疫情暂停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逐步恢复正常。涓涓细流汇爱成海,2020年,我市共有2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截至目前,我市共计捐献造血干细胞315例,连续17年位于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车厢内的“暖流” 让城市有温度

“谢谢师傅,温暖的灯光”。2020年9月17日,在郑州B13路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件暖心事,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点赞。原来当天傍晚,当B13路公交车长郭建光看到车厢内有名女乘客一直低着头在写字,就赶紧把车内的厢灯打开,为这名女乘客提供一些方便。随后这位乘客向郭建光塞了一张纸条,并再次向他表示感谢后下了车。

其实,每天在郑州公交上发生的暖心事多不胜数。2021年1月4日17点40分,来自东北黑龙江的一家三口被郑州公交贴心的服务打动。“我的包落在你们B60路公交车上了,里面有我们全家的身份信息,最紧要的是孩子的医疗卡……”当听到这几位远道而来的乘客求助时,郑州公交B60调度室调度员吕广燕立即行动起来,用不到30分钟时间,让来郑求医的外地乘客快速找到了遗失物品。

除了郑州公交,在郑州地铁上一件件暖心故事也在不断上演。2020年12月16日23时,郑州地铁七里河站值班站长樊留峰发现一名老人在站台辗转走动,有些异常。樊留峰立即主动向前询问,多番沟通后,发现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经过沟通,最后发现老人是郑州人民医院住院的病人,因想念家人,自己从医院出来后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樊留峰迅速与郑州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并通过医院通知病人家属前往车站。在等待老人家属时,樊留峰一直留在老人身边,陪他聊天,一遍遍安抚:“有我在,请放心。”……冬日严寒中,樊留峰用真诚的爱心为老人带来了如春的温暖。

据介绍,2020年,郑州地铁线网发生的好人好事近3000件,收到感谢信2180件,锦旗45面……一个个暖心的善举、一句句感动的话语、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尽显郑州温暖底色。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