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我们的城市——2020郑州印记·身边的1/2021-01/08/06/2021010806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动,因为这座城市的凡人微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动,因为这座城市的凡人微光
2020年2月4日,郑大一附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出征武汉
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坚守一线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
2020年2月1日深夜里,小区口,到处都有他们坚守岗位的身影
2020年10月20日,郑州市一市民成功捐献“生命种子”,为一位白血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2020年2月19日,河南省第十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整装待发将奔赴武汉一线, 队员们打出预示着胜利的手势
办公室外,留下樊树锋最后的去向是社区工作
2020年2月19日,郑州地铁3号线博学路站,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消杀,做到复工防疫两不误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战龙 李京儒 文 丁友明 唐强 王秀清 图

2020年,疫情如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奔涌前行。

危难时刻,无数的凡人英雄逆流而上,用单薄的身姿夯筑起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他们向险而行,以无惧风险之姿泪湿了我们的双眼;他们心怀大爱,用萤火之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的一举一动,彰显了绿城的温度和风度,他们的一言一行,丰富了郑州的精神内核。

千万郑州人的凡人微光,集聚一起,化作郑州崛起的磅礴动能。

倒在防控一线的社区民警

疫情就是命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社区民警樊树锋接到命令,紧急返岗。

樊树锋负责的白庙社区包括大铺村、小铺村和姜砦村三个都市村庄,有8个网格9个小区900余户2800余人,还有两个在建工地,流动人口多,人员构成复杂。

为认真落实上级要求“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目标,除了吃饭,樊树锋几乎全在辖区楼院里泡着,不折不扣地将白庙村社区900余户2800余名居民和上级机关下发的22批65名疫情重点管控人员全部摸排到位。

2020年2月11日,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17天后,樊树锋晕倒在工作岗位上,2月19日12时36分离开人世,年仅39岁。家人遵从他生前愿望,将他的器官无偿捐献,他的生命将在5个人身上延续。

在他工作的白庙村社区警务室门口民警去向提示牌上,指针永久地停留在“在社区工作”。

樊树锋的家和单位,只有一条街的距离,但妻子张华和两个女儿却觉得很远,远到十天半月见不到一次面。妻子张华经常回想起除夕夜温暖的一幕,樊树锋在厨房帮母亲包着饺子,孩子们在玩耍。张华心里暖暖的,觉得鼠年有个美好的开端,结婚这么多年,这是樊树锋第一次和家人辞旧迎新。

父子诀别,他奋战抗疫一线

2020年2月4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迅速集结完毕,副院长赵松带领45名队员驰援武汉,临行前,他在病床旁看望了沉睡中的父亲,便推门而去。没想到他与老父亲的这一次无声的告别,竟成了永远。

2月19日上午,赵松的父亲不幸去世。为了不影响队员们的情绪,身在武汉驻地的赵松强忍着泪水,默默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进去的那一刻,他放声痛哭。随后,他又坚定地走进会议室,组织召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培训会。红肿的双眼并不能掩盖他的悲伤,但是对于父亲的思念和哀悼,他一句也没曾提起。

“看着他强打精神,我们都忍不住掉泪。他太难了,可我们,也一刻都离不开他啊。”医疗队员们心疼地说。

在之后召开的发布会上,赵松坚定说道:“现在,我带领队员们完成任务安全返回,和队员们做到了不辱使命,不负韶华。我想对父亲说,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为国家医学事业再立新功。”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医务人员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他们不畏生死、冲锋在前,以生命赴生命,舍小家顾大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战士的责任和情怀,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

29只口罩和1500只口罩

时间回拨到2020年2月2日,正月初九。

上午,郑州市中原区卫健委收到了市民捐赠口罩1500只;下午,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市民捐赠口罩29只。虽然两例捐赠数量迥异,但背后都是一个普通郑州人面对疫情不惧风险自甘奉献的故事。

市民王金龙是个经常出国进行武术文化交流的武术教练,看到“紧急呼吁!请把医用N95口罩留给一线医护”的消息,决定把自己仅有的几十个医用口罩捐赠出来。

“几十只口罩,他们要吗?”王金龙最初也不确定,“一只也要!”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王金龙立即将家里所余的29只医用N95口罩全部收集起来捐赠给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疫情发生之初,得知国内医疗物资短缺,河南大唐国际旅行社自发组建了医疗物资募集小团队——200多名员工捐款3万多元,在国外的导游负责搜集购买口罩等医用物资,在国内的员工负责物资接收和分发。

“境外导游每天一结束行程,就一家店一家店扫货,有的甚至开车几个小时跑到偏远的乡村药店扫货。”负责人王娟说,其中一位在日本的员工家属,孩子生病,他开车一天又一天地去买口罩,十几个导游搜集了41060个口罩运回国内。

“都是一群孩子,没人要求他们这样做,带了一天的团,把客人送回酒店,就马不停蹄地扫街找口罩,没人说过一句累,微信群里都是报喜的信息:‘我又找到几个口罩’。”

王娟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话——疫情面前,看到了真善美,看到了爱和温暖;万众一心,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命运多舛,她仍然选择了高尚

“我妈妈挽救了这么多生命,我为她感到骄傲!希望她的生命能在其他人身上得到更好的延续!”2020年12月7日下午,郑州人民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室内,器官捐献者陈女士女儿的一番话令人潸然泪下。

十天前,陈女士突发脑出血昏迷,朋友急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虽经全力抢救,但陈女士最终因发病较急、脑干出血、高血压等问题抢救无效被诊断为“脑死亡”。

陈女士的女儿小涵记得,妈妈生前曾经说过自己死后也想器官捐献,“我也是学医的,知道脑死亡代表妈妈已经救不回来了,不如换一种方式,让妈妈帮助其他人延续生命。”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小涵跟小姨、舅舅一起做了一个让人敬佩的决定,将器官捐献出来。

12月8日,因突发脑干出血死亡的陈女士,捐赠了自己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对眼角膜。这些器官,将挽救三位患者的生命、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

陈女士生前是一名退休职工,她曾有一个女儿因骨癌去世了,44岁时,她高龄生下了小女儿小涵。小涵12岁时,陈女士的爱人得了脑梗死,两三年后也不幸去世。命运多舛的陈女士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仍然选择了高尚与光明。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完成逝世后器官捐献899人,挽救了近3000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实现眼角膜捐献139对,使278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

正是千万郑州人的凡人微光,聚起绿城腾飞的精神动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