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河之南启新程 聚焦河南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畅谈履职好故事 共话发展新图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畅谈履职好故事 共话发展新图景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赵文静 李爱琴 赵柳影

昨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委员通道”开启,10名政协委员围绕乡村振兴、水利建设、金融服务、中医药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等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集中采访,畅谈履职心声、共话河南“十四五”发展。

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

——访省政协委员戴艳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要求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破解水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副厅长戴艳萍参与了我省现代水网体系总体规划、项目谋划和推进实施,她现场和大家分享了河南现代水网体系建设推进情况。

“围绕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总体布局,我们这几年重点谋划实施了十大水利工程,目标是优化网络,打造完善黄河一轴两翼、豫东平原水系网络,年增水量近20亿立方米,同时也增强了防洪能力。”戴艳萍说,这十大水利工程和全省的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

兴水利,除水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水更甜!水更清!水更美!更安全!目前,十大水利工程已开工9项,初见成效。”戴艳萍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深入推进“四水同治”,全面建成十大水利工程,同时新谋划9项重点水利工程。通过这些工程,实现四大流域水系连通,构建以黄河、淮河、沙颍河为“三横”,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一纵”,“三横一纵”的现代水网体系,让水为河南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中原更加出彩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让重残托养模式走得更远

——访省政协委员张银良

重度残疾人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群体,也是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驻马店市探索出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推荐为“全球减贫模式”。

“照顾一个,拖累一群,致贫一家”是重度残疾人和家庭的真实写照。省政协委员、驻马店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银良坦言,“脱贫不脱贫,就看这群人”。为了啃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驻马店市经过多方调研,认为“给低保不如给服务”,决定借鉴和升级托老院模式,分两步走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是把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起来,让他们得到很好的照料。第二步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给家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一个出路。

驻马店的重残托养模式实现了“托养一人、解脱一家,脱贫一户、温暖一方”。目前,驻马店市建成了107个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巡回入住8000余人,现入住2097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建设标准化、服务优质化、保障多元化’发展方向建立长效机制,围绕‘十四五’规划,把残疾人事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中去,巩固完善发展托养中心建设,让重残托养模式走得更远更好。”张银良表示。

打造“智慧”希望田野

——访省政协委员汪秀莉

“2020年,我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可以说我省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发挥了硬核作用。”作为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汪秀莉倍感自豪。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是四个关键点 。汪秀莉认为,现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但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将其管好、用好。

“目前,我们正加快农作物优良新品种、自动复合型农机装备和现代农业绿色高效技术的培育研发,在高标准农田内推广实施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给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汪秀莉说,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远程操作,这些看得到的变化已经充分展现了我省农田建设向绿色农田、数字农田的华丽转变。

到“十四五”末,我省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那时,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田地变成充满‘智慧’的希望田野。这些都将为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更加绚丽的‘河南贡献’。”汪秀莉信心满满。

发挥社科豫军硬核力量

——访省政协委员李庚香

“我们河南是社科大省,但不是社科强省。这几年,我们围绕建设社科强省、打造社科高地,从‘云、群、库、学’四方面发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长期从事社科研究和普及工作,他认为,社科工作要更好地贴近百姓,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围绕“云”和“群”,李庚香讲述了河南社会科学工作的实践:“云,是中原社科云。这是2019年上线的河南省社会科学数据池,主要是在今日头条、抖音上对河南社科界的成果进行网上传播,依托中原社科云实现河南社科研究由幕后到前台,由冷门到热门的转变。群,是中原专家学者群。这几年,我们着力打造了中原人文学者群、中原经济学家群、中原法学家群。像中原经济区、临空经济等学术思想,就是中原经济学家群提出来的,目前好多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专家学者群使中原智库握指成拳,组成了社科豫军方阵,展示了中原力量,也让河南的社会科学工作实现了务虚到务实的转变,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河南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李庚香表示,省社科联将继续用好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深层、硬核、出彩力量,努力做新时代的大学问、贴近民生的暖学问、服务社会发展的真学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

——访省政协委员郑福增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作为一名奔赴武汉一线的医生,省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郑福增亲历了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全方位参与,‘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郑福增说,事实证明,中医药抗疫,一是有药可用,二是确实有效,三是综合疗法加速病情康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医药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西医发展存在着严重不平衡。尤其是我们河南作为1亿人口的中部大省,中医药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距离。

如何推动传统的中医药发展,让中医事业重新焕发活力?郑福增建议,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坚持创新驱动,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在创新中寻找出路,突破中医发展瓶颈;坚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中医服务,提高和发展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遵循中医药规律打造政策环境,增加中医师院校培养数量,鼓励师承培养,优化医保支付对选择中医服务的支持作用。

为深化豫浙经贸合作贡献金融力量

——访省政协委员郭斌

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一直困扰着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

省政协委员、浙商银行郑州分行行长郭斌表示,浙商银行入驻郑州四年来,一直把政府“只跑一次”的理念落实到金融服务当中,打造平台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让客户最多只跑一次。

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高负债、高存款、高成本的痛点,浙商银行通过打造平台化综合金融服务,为企业建立一个池子,把企业有价值的流动性资产,如理财、应收账款、存货等入池,转化为贷款、银票、保函、信用证等随时可使用的融资产品,让企业闲置资产首先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郭斌介绍,四年前浙商银行与河南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未来五年向河南投放不少于3000亿元意向性授信支持额度”,到目前已提前一年完成约定。

“前段时间河南党政代表团到浙江考察学习,打开了豫浙合作的新局面。”郭斌表示,将发挥与浙商天然联系的优势,在引资、引企、引智等方面积极牵线搭桥,为豫浙深化经贸合作做实金融服务。同时,继续在总量上加大投放、结构上优化投向、方式上创新多样,发挥平台化服务特色,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战略新兴行业、绿色发展等新经济、新业态,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两条腿”走路巩固好脱贫成果

——访省政协委员韩华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周口市如何帮助贫困人员在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2020年,我们取得了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的决定性胜利。”省政协委员、周口市二级巡视员韩华表示,巩固好脱贫成果,周口的做法是坚持“两条腿”走路。

“第一条腿”是要鼓起脱贫群众的“钱袋子”,也就是通过产业扶贫增加“造血”机能,让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周口近几年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光伏、电商、旅游,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比如沈丘的槐山羊养殖、扶沟蔬菜大棚种植、太康县食用菌生产、西华县胡辣汤加工等。

“第二条腿”是织牢防止返贫的“保障网”。其中第一张保障网是建立健全返贫预警和监测帮扶机制。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群众,用足用够低保、特困、残疾人、临时救助等兜底政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类人群”,及时排查、及时识别、及早帮扶,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第二张保障网是对特殊群体拿出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周口结合实际,探索出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的“五养”模式,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

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访省政协委员闫斌

“执政为民”是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如何在履行职责上体现“执政为民”这一理念?

省政协委员、河南言东方律师事务所主任闫斌说,“执政”就是执政机关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听起来很抽象,但实际上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在现实生活中,500多项与群众个人有直接关系的行政事务都对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都是法治政府要依法履责的行政事务。

“执政为民”重点是服务于民。闫斌说,近年来,在法治政府建设实践中,我省各级政府努力化解群众、企业到政府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不断高质量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能力。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和广大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仍有差距。

闫斌建议,下一步由省政府组织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单位,对群众、企业办事项目进行归纳梳理,借鉴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制定全省统一的操作服务标准和清单,尽快在全省全面推行,早日让全省人民到政府办所有的事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法治政府优质、高效、便捷的惠民服务。

三方携手培养阳光少年

——访省政协委员王燕

“疫情防控上网课期间,通过家长反馈,我们发现班级里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出现焦虑不安、内心恐惧、厌恶学习、迷恋游戏等心理问题。”作为一名老师,省政协委员、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教师王燕一直关注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只是心理问题特殊情况下的小爆发。平时,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有很多,如学习压力导致心理压抑,青春期提前导致‘心理断奶期’提早出现等。”王燕表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但社会和学校对孩子心理教育关注度并不够,好点的学校心理教师配备比例也只达到了1∶1100,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没有心理教师。而且中小学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盲区。

王燕认为,中小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及早采取合理措施,收效相当不错。因此,她建议,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时间要早、角度要巧、节点要好。

“学校的心理教师要配备到位,心理健康课要早日纳入课程体系;社区和学校要有效对接,‘特殊学生成长记录’要持续追踪关注;家庭要严爱有度,加强对孩子的耐挫折教育。”王燕说,我们的下一代,不但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阳光,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努力。

让艺术再造乡土文明

——访省政协委员郭爱和

从今年开始,“三农”工作的重点将由脱贫攻坚转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很重要。如何用艺术的力量,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省政协委员、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表示,去年国庆期间的热映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其中有两个篇章都展现了艺术让乡村变美的故事。其实在河南也有这样的地方,它就是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的三彩国际陶艺村。

郭爱和说,2015年,他发现在当时的囯家级贫困县洛宁的罗岭乡花树凹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有很高的艺术可塑性,于是开始了三彩国际陶艺村——爱和小镇的建设,通过改造残垣断壁的破窑洞、缺乏美感的老房子,用三彩艺术引领激活乡村旅游。郭爱和认为,用艺术破解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沟域经济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是一条值得探索推广的路。

“未来,我希望更多的艺术家能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用艺术的力量影响整个河南的农村、中国的农村,美丽乡村、美丽中国都需要艺术的力量,这样才能美出气质、美出内涵、美得更持久。”郭爱和说,希望让艺术再造乡土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