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 董艳竹 张昕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代表通道”正式开启,10位省人大代表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等社会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场回答记者提问,畅谈履职心声,为“十四五”河南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扶贫扶智帮助 贫困生上大学 ——访省人大代表刘成章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省人大代表、周口市郸城县一高校长刘成章说,扶贫一定要先把“智力”扶起来!培养一名大学生,挖掉一个穷根子。一个学生考上好的大学,他就能带动一个家庭、家族甚至一个村脱贫致富。 刘成章表示,郸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0%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很多都是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家族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如果不解决教育问题,很容易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如何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好大学。郸城县针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辅导方案,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和人生目标,把他们的“志气”也扶起来。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以郸城一高为例,2012年以来共有292人考入北大清华,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学生,有不少人学业有成之后,回来报效家乡。 刘成章说,“三农”工作的重点今年起将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乡村要想振兴,人才是关键,建议国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把那些爱家乡、会创业、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吸引回来,乡村振兴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在“两袋”上下足功夫 贫困村变身文明村 ——访省人大代表张三 “乡村振兴关键就是要党建引领、凝聚民心、消除安逸心态。群众生活富不富,关键要看党支部;干部群众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省人大代表、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说, 10多年前,礼河村是全县有名的穷村、乱村,2018年,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现在是全国文明村。 张三说,礼河村旧貌换新颜,主要是在“两袋”上下足了功夫: 第一就是把思想装进群众的脑袋。16年来,围绕各项工作礼河村编了300多条“顺口溜”,都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过去村里有户姓刘的村民,天天围着牌场转,当他念到“顺口溜”中“穷没根、富没苗,幸福生活靠勤劳……”时,当场表态:“以后好好干,再也不能当懒汉!”,随后也顺利脱贫。 第二就是把钱装进群众的口袋。围绕沟域经济,礼河村发展大粒樱桃。目前,礼河村种植的大粒樱桃面积已超过3000亩,年收入2000多万元。下一步,礼河村还将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让樱桃从“一月红”变为“四季火”,将樱桃树变成“摇钱树”。 鲲鹏项目落地 见证“河南速度” ——访省人大代表郑文青 省人大代表、黄河科技集团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文青介绍了黄河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链的建设情况,用实际行动见证了“河南速度”。她说,发展黄河鲲鹏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用科技创新筑牢制造业根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和具体举措,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让河南有自己品牌的电脑和服务器”。 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努力?郑文青用一组数字来回答:“58”天,这是鲲鹏项目落地河南所用的时间,刷新了河南实体企业落地的纪录,这个速度是“黄河速度”,也是“河南速度”;“6个月”,完成了正常企业三年的工作;“3亿”,省内防疫“健康码”也用了很多“黄河”产品,截至今天,已经累计超过3亿人次使用。 郑文青表示,黄河鲲鹏会积极支持数字政府、安平、运营商、金融、电力等行业领域的客户进行数字化、国产化转型,带领一批上下游的企业和合作伙伴落地河南。“我们用河南自己的产业留住高层次人才,用人才再去壮大本土产业,相信会逐步形成一条以黄河鲲鹏为龙头的超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生态饭越吃越香甜 ——访省人大代表张团结 省人大代表、商丘市民权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团结说,风沙、盐碱、内涝是昔日的民权真实写照,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民权建成了国家生态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荒沙原”变成黄河故道“小江南”。 张团结表示,近年来,民权对黄河故道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行动,清除网箱,退塘还湿,拆除违建,实施移民搬迁,栽植生态涵养林4万多亩。目前已成为珍稀鸟类的幸福家园。世界仅存不足千只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民权栖息就达266只,是全球最大的青头潜鸭栖息繁殖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是黄河故道湿地成为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原因。 他说,好的生态,让农产品更优。全县形成了80万亩的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葡萄、花生等8类产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好的生态,让发展后劲更足,万宝、澳柯玛、英诺绿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民权,成为全国知名的制冷设备产业基地。好的生态,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更高。全县有百岁以上老人104人,先后荣获“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下一步,民权将围绕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加快退塘还湿,加大生态修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把民权建设成为黄河故道上的一颗靓丽明珠。 迈开步子扯开嗓子做好健康扶贫 ——访省人大代表韦德华 2020年,河南免费“两癌”“两筛”任务超额完成,作为在基层妇幼系统工作的代表,省人大代表、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韦德华深有体会。 韦德华说,从我省公布的去年筛查数据可以看出,每一万名妇女中,就有5名乳腺癌4名宫颈癌,每一万名新生儿中就有8名患有先天听力障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幸福,所以说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 具体到濮阳的做法,可以总结为两句话:那就是迈开步子,扯开嗓子。 迈开步子,就是濮阳坚持“普惠”之中有“特惠”,开展“龙都妇康”项目,扩大筛查覆盖面,将免费“两癌”筛查体检车开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一站式服务,把健康给群众安全送到家。濮阳市妇幼保健院还建立了“两癌”手术“零付费”机制,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 扯开嗓子,就是通过宣传和健康教育让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制作了通俗易懂的科普抖音,生动有趣的卡通手册,周末到农村和社区进行义诊和宣传,同时为农村贫困妇女、城市低保家庭及下岗女职工建立了“幸福妈妈”微信群,为妇儿安康保驾护航。 帮扶乡亲脱贫致富让荒庄不荒 ——访省人大代表尚广强 省人大代表、河南宏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尚广强说,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他给自己送了两句话:老牛不顾夕阳晚,不用扬鞭勇奋蹄。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以科技创新模式发展企业,帮助更多滩区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 尚广强介绍帮扶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经验用了两个词:“荒庄不荒”和“不忘初心”。 回报乡亲,拔掉荒庄的穷根,让荒庄不荒。1994年, 24名农民开始创业,现在发展成为拥有16个子公司,2000多名员工的企业集团。为了回报乡亲,助力乡村振兴,他们安排村民到公司就业,每年光荒庄村的工资收入就在800万到1000万元,2012年就给荒庄村的所有道路全部硬化,又盖了村委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修建了学校,儿童全部免费上学。现在80%的村民都盖起了三层洋楼。因为都在家门口就业,村上没有空巢老人,没有留守儿童,真正实现了荒庄不荒。 不忘初心。宏达集团是国家级扶贫农头企业,一直把安置就业和产业带动当成助推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直接安排了2000多人就业,带动的木材加工厂、运输业安置了近6000人就业,精准扶贫帮扶10300名贫困人口。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访省人大代表马相杰 省人大代表、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认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食品加工强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将是打造我省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有效举措。 马相杰说:“双汇集团抢抓机遇,坚持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传统肉类工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推动企业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化工厂转变,实现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提出新的需求,国内肉类消费市场仍将是一个快速增长期。但是,当前国内肉类加工业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自动化水平低、深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此,马相杰建议,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引导资本投向关乎国计民生的养殖业、食品加工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及民生保障能力。二是通过政府引导,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把科研院所的学术成果与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结合起来,提高科技生产力。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科技成果,尊重首创精神,打击假冒伪劣,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实现食品科技自立自强。 打造医疗“铁军” 筑牢疫情防线 ——访省人大代表齐冠丽 面对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医疗机构如何进一步筑牢防线,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环境呢?省人大代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齐冠丽讲述了医疗战线共战疫的动人情景。 齐冠丽认为,医疗机构要筑牢防线,医务人员还要继续发扬“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的大无畏精神。作为一名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儿,是一名90后护士在请战书上这样写道:“我一没有成家,二不是独生女,我愿意自己买票驰援武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医疗机构要筑牢防线还需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的人才队伍。”齐冠丽介绍,医院对医护人员、保安、保洁等进行了培训,手把手指导医护人员穿脱隔离衣,梳理完善各项制度流程,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我们医院的软硬件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核酸检测能力从一天只能做几十例,到现在一天能做两万多例,我们还配备了方舱CT,实现了发热门诊的独立运行和患者闭环管理,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的医疗环境。”齐冠丽说。 让黄河成为造福 人民的“幸福河” ——访省人大代表马跃生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呢?我认为把黄河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就属于高质量发展的范畴。”省人大代表、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跃生说。 作为黄河沿岸的特大城市,郑州水资源相对短缺,难以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马跃生说:“我们目前正在规划桃花峪水利枢纽,统筹调整郑州、开封黄河干流引水指标,按照水资源‘先看后用、一水多用’原则,从桃花峪库区引水向郑州市河湖水系补水,再用于赵口等灌区农业灌溉。” 马跃生介绍,为保障黄河滩防洪、泄洪功能,维护好滩区150万群众生命安全,黄委提出“三滩治理”生态治理方案。其中,高滩供百姓居住,打造高效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嫩滩开展生态湿地修复,打造生态防护走廊。 马跃生表示,“三滩分治”将改变长期以来滩区“人河争水、人河争地、人河争空间”问题,黄河下游滩区也将由现在的“矛盾滩”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滩”。 用“牛”精神 讲述“牛”故事 ——访省人大代表祁兴磊 他被称为“夏南牛之父”,率先育成了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获得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科研创新上,省人大代表、驻马店市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祁兴磊现场分享了“牛”故事。 坚守初心,甘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祁兴磊的初心来自没能治好一头病牛的愧疚。1980年暑假在家的一天,邻居牵着一头病牛来到祁兴磊家,向他求救,但当时的祁兴磊未学习专业技术,不会给牛看病,最终邻居家的牛死了。这件事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精养牛知识和给牛看病的本事,让乡亲们养牛少风险、多赚钱、能致富。 敢为人先,争当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祁兴磊和他的团队,在2007年,率先育成了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填补了我国肉牛品种的空白,结束了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完全依赖外国的历史。2008年开始培育的夏南牛无角新品种,明年也将结出硕果,每头新品种牛比原种要增加3000元以上的收入。 脚踏实地,要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凭着一股子“牛劲”,祁兴磊带着三代人、40多位科技人员持续接力,用21年的脚踏实地育成了夏南牛,又用13年的不断创新,让夏南牛产业成为了当地县域经济的支柱。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