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风帆郑举 2021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聚焦民生民情 助推改革发展
着眼发展建诤言 关注民生献良策
专版
专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着眼发展建诤言 关注民生献良策
——政协委员发言摘编

昨日,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本次大会共收到发言材料70篇,其中8名市政协委员围绕高水平开放、新兴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建设等作大会发言,建诤言献良策,出实招促发展。

建设中国(郑州)国际贸易中心

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郑州,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对增强全市整合国际资源能力、建立高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制度、培育高开放度高能级的功能型贸易平台、集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贸易主体,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联结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市政协委员李秋红代表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建议,明确中国(郑州)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将我市打造成为“一枢纽五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品贸易集散中心、跨境电商联通中心、国际资源配置中心、国际贸易创新培育中心、国际服务贸易示范中心。到“十四五”末,建设成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平台;到2035年,基本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化国际贸易中心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李秋红建议,围绕“一枢纽五中心”的功能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全力打造中国(郑州)国际贸易中心五年行动计划》。同时,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加快打造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市场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法规体系,形成国际化、便利化、法制化国际营商环境。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碳达峰牵涉能源及产业的深度调整,2030年前碳达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任务之后,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央行、证监会等部门立即行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展开相关工作。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行动。

市政协委员刘天启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建议,我市应展现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担当,坚持主动,立足于早,尽快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各区县(市)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进入全国碳达峰城市前列。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很多产业面临调整,其中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光伏产业链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刘天启认为,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及产业技术更新、更换赛道新机遇,我市在产业布局上应该考虑在光伏产业上占据一席之地,大力发展异质结电池生产制造,力争2年至3年内在郑州建成多家产值过百亿异质结电池生产企业。要下大力引进异质结装备生产企业,建立新兴产业高端技术研究院,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为我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在市政协委员陈玉山看来,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大供应链管理创新与应用,增强我市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意义重大。

陈玉山建议,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好“体检方案”,摸清我市产业基础“薄弱环节”,列出亟须攻关的“卡脖子”产品和技术清单,鼓励骨干企业和供应链相关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融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坚持做强实体经济,不断创新实体经济服务方式。着力培养一批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供应链管理创新与应用人才培训和知识普及,对供应链管理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

陈玉山提出,借助数字技术、研发、资产管理、生产者服务平台等新全球化形态,提升我市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推进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加速培育一批供应链领先企业,培育产业链供应链新动能。加强顶层设计,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充分发挥我市企业的整体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市场价值链的整合与重建,形成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全力打造“文化时尚之都”

“中原地区是‘黄河文化’‘黄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应将培育文化气息浓厚的时尚产业作为重要抓手,为时尚注入文化复兴的活力,凸显特色鲜明的东方审美和文化魅力。”市政协委员寇爽说,郑州要赋予时尚产业新动能,形成“文化时尚之都”,走出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时尚发展之路。

寇爽认为,郑州应进一步依托轻工基础优异、文化教育成熟、交通枢纽便捷、空间要素完备等优势,围绕“文化引领、科技创新、品质提升、消费带动、活动扩容”,构筑多层次品牌发展体系,打造“文化、时尚、制造、商贸、会展”发展主线,彰显属于郑州的时尚特色,引领郑州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寇爽建议,在主城区建设“一大厦”(河南服装大厦)、“一园区”(165数字经济产业园)、“一中心”(郑州时尚发布中心),形成主城区引领,产业带跟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时尚设计、时尚消费中心。同时,做好交错型产业带发展规划,鼓励郑州本土品牌加强研发设计、营销推广、宣传包装,建立时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高规格、高频次举办影响力大的时尚活动,落实保障措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郑州时尚产业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发展,加强产业带与港区联动,让郑州时尚走向世界。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数字经济

打造全新创新生态、推进经济发展由传统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是“十四五”时期郑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市政协委员刘相军代表民建郑州市委建议,我市要积极把数字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对传统产业加大数字化赋能力度,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培育数字化产业,不断提升我市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要将网络经济从消费端全面推向生产端,抢占数字经济高地。”刘相军认为,要围绕我市制造业“链主企业”和优势产业链条,结合防控措施,减少人员密接,推广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根据行业形势收集相关数据,总结成熟经验,逐步建立数字化优势产业的行业规范,形成数字经济的“郑州标准”;以工业大数据为基础,助力龙头企业探索供应链金融,形成“数字产业”与“数字金融”的良性反馈。

刘相军建议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金集聚,加大财政投入,围绕中原科技城、鲲鹏小镇等科技板块建设,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组建创新联盟,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与协同研发,统筹财政资金,整合各部门科技资金投入与其他科技补贴,充分利用社会资本,鼓励企业投入,激活数字产业领域的内生性技术创新动力。

打造中国汉字数字化产业高地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计算机和数字化的发展,导致很多人提笔忘字。”市政协委员马长林表示,有关单位组织汉字书写现状调查后发现,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这说明汉字文化在弘扬传承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马长林认为,汉字文创产业开发空间巨大,汉字的“古老内涵+年轻活力”,可为郑州经济的发展,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马长林建议,在郑州设立一个全民参与的“黄河流域汉字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在黄河沿岸建设“黄河汉字文化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中国黄河汉字文化碑林”“中国历史文化名园”等,使之成为文化赋能、创新驱动的“汉字文化地标”;规划建设“中国汉字数字化博物馆”,多角度、全景式展现厚重的汉字文化;政府支持扶持建设“中国汉字文化产业园”,加快汉字文创产业开发,培育汉字数字化产业集群,加大汉字文化动漫产业的研发力度,发挥汉字优势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引领作用,最终把郑州打造成中国汉字数字化产业的发展高地。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进入“十四五”时期,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我市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

市政协委员冯静代表民进郑州市委建议,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注重推进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在精品村、示范村的打造管理上,推行评级标准;在民宿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和彰显豫剧、民间故事等河南特色文化资源。在建设美丽乡村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以点串线全域推进,围绕村庄整治、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内容,将乡村治理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科学编制规划,确保落地生根。

冯静认为,在机制创新方面,可探索支持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方式,放宽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限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作价入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在人才保障方面,要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下乡领办、创办、兴办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

今天的郑州正以“两带一心”战略布局为切入点,谋划推进以“十大重点文旅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文旅项目,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这些项目的实施,让人对郑州文旅强市建设充满期待。”市政协委员阮志斌说,希望大力推进这些项目的同时,要克服“弱点”,打造“亮点”,形成“爆点”。

阮志斌认为,在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建设中,应根据郑州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旁观者”的眼光、从专业的角度,理清最具特色的元素,找准突破口、集中“火力”突围,形成记忆点,提升辨识度;强化文化类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让每个地标都有说头、有看头,有心悦诚服的大来头,加大黄河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场所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融合,使城市的每一个节点都散发黄河文化的气息;打造亮点把握“稀、名、新”三个字,找准宣传推广的重点,打造更多的“打卡地”;策划以郑州黄河文化为内容、趋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活动,再造郑州的“新流行”形象,赋予黄河文化新的表达。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赵文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