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绚丽十三五郑州这5年 大型系列报道·1/2021-01/30/06/2021013006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改革创新促发展 提升服务惠民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改革创新促发展 提升服务惠民生
——郑州市场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郑州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到食品经营企业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爱琴 通讯员 杨鑫 王浩鹏 文/图

“放、管、服”改革深化推进,市场主体拥有量突破百万再创新高;食品安全“6S”管理经验全省推广,全市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全部建成“互联网+明厨亮灶”;电梯救援再提速,平均到达救援比国家规定时间少18分钟;专项政策激励引领创新创造,质量奖励力度全国领先,连续五年全省政府质量考核名列前茅……“十三五”收官之年,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亮出优异成绩单。

改革创新,攻坚实干。近年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上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致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加强安全监管,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全市人民交出市场监管工作满意答卷。

抗疫情 从重从快从严打击违法经营 市场秩序更规范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紧急部署、迅速行动,从重从快从严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确保市场秩序稳中向好。

聚焦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保障市场价格稳定。2020年1月22日全市紧急启动价格应急预案,张贴发放《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维护防疫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秩序的通告》3万余份、价格提醒告诫函10余万份;协调35家药品连锁总部下属2700多家门店春节不打烊、服务不停歇;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密切关注价格波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价格行政约谈12次;做到小案不过夜、大案快速办,果断处置“天价白菜”案,赢得全国网友点赞。针对“飘安问题口罩”等疫情防控医疗器械开展排查,查处违法行为50起,稳定了市场秩序,保障了疫情防控用口罩质量安全。

聚焦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紧急下发通知严禁活禽交易,一夜关停99家市场、关闭173家商户。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集)贸市场为重点,检查各类经营户27.54万户次。聚焦线上线下热点,保障网络公平交易,开展对所辖网站、网店销售的消毒液、医用酒精等疫情防护用品网上监测,共筛查疑似线索1344条。

聚焦群众烦心事,保障投诉渠道通畅。累计组织投放平价口罩695万只,有效解决了市民口罩购买难问题;12315热线24小时值守,自2020年1月19日至5月6日,市12315投诉举报中心共受理各类投诉96591件。

聚焦进口防疫物资现场查验,保障一线医疗机构使用防疫物资质量。1月31日至3月18日,昼夜值守郑州机场西货站,共查验139批次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防疫物资,抽检发现2批医用口罩不符合标准规定,按要求进行上报处理。

新突破 5年新增市场主体79万户 “双创”发展更有力

5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9万户,日均增长约433户。截至“十三五”末,郑州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137.31万户,是全国第八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

近年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做足商事制度“改革”功课,以更优化的办事流程和更优质的服务举措,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在“放”字上下功夫,23个事项实现家门口“就近办”。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行政许可权限下放。按照下放高频次事项、留下高风险事项、保留省局委托事项的原则,自2020年8月31日起,将与药品医疗器械有关的7个主项23个具体事项的审批事项,下放到了14个区县(市)、开发区市场监管部门去办理。

行政许可权限下放,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办”;市场监管89项审批项目已经实现100%网上办理;“一网办”加速联通;深化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推广应用,“跨域办”让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在“管”字上做文章,新型监管机制让市场秩序更公平。既要“放得开”“放得活”,又要“管得住”“管得好”,这是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着重考虑的问题。

“两平台”融合,市场监管基础持续夯实。建立由4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纳入全市“放管服”改革重点督查工作。狠抓信息数据源头归集,各类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通过“全国一张网”平台,全市归集政府部门涉企信息数据880多万条,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一平台”抽查,新型监管效能持续提升。依托全省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整合、完善市场监管部门的“一单两库”,探索开展部门联合抽查。2020年全市各部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抽查市场主体54129户。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协同联动、统筹推进的机制日臻完善。

“一清单”惩戒,失信约束作用日益凸显。创新梳理《郑州市失信联合惩戒清单》,成为全国首创统一惩戒措施清单式应用型城市。积极落实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措施逐步升级。健全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给企业以主动纠错的机会。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共有235047条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信息,100余家企业实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

在“服”字上出成效,31个“一件事”催生市场主体3万多户。坚持以全市“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为统揽,牵头“1+X”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紧紧抓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两类市场主体的办事需求,2020年7月,在郑州市政务服务网开设商事登记“一件事”专区,上线运行31个商事登记“一件事”,老百姓通过统一联办和套餐选办两种模式,共办理业务近3万件。

据统计,商事登记“一件事”推广应用,使材料减少76%,环节减少80%,时间减少80%,跑动减少80%,老百姓的认同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为最大限度压缩企业开办时限,试点推行一般性经营企业开办注册登记智能化“秒批”。在食品流通领域,取消现场核查,改为承诺制,开办食品生产小作坊、小食品经营店、小餐饮店,凭身份证即来即办等。这些措施力度全国领先。

再提速 电梯救援平均到达时间12分钟 人民生命财产更安全

2020年12月29日,郑州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96333接到一起电梯困人报警。从接警座席将该困人事故分派于维保单位前往救援,至被困人员安全出电梯,整个救援共计耗时11分2秒,与2019年的救援到达现场平均用时13分钟相比,缩短了2分钟。

救援时间的变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郑州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手段的高效能,以及市场监管部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

五年前,郑州没有设立专门的电梯应急处置部门,电梯应急救援工作由各个电梯维保企业承担,由于各企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发生救援行为不规范或时间滞后等现象。为打破救援瓶颈,经学习南京、广州、杭州等电梯应急处置先进城市经验, 2016年,具有郑州特色的96333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在全省率先开通,建立起以一级响应为主、二级响应为辅、三级响应为保障的电梯快速应急救援体系,为郑州市民提供全区域、全天候、全过程的电梯困人应急救援服务。

目前,郑州拥有电梯11.9万台,日均处置电梯困人事件24起,日均解救被困乘客48人,救援成功率达到100%。平均到达救援现场时间12分钟,比国家规定的30分钟,节省18分钟,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为郑州市民带来每分每秒的乘梯安全保障。

电梯救援大提速只是郑州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严守安全底线,深化改革创新,在数量增长的情况下,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公共服务效果。

8万个车用气瓶实现物联网管理。每个车用气瓶粘贴电子标签,对应唯一的芯片编码,记录着该气瓶详细的信息。充气时,充装站的工作人员通过扫描电子标签,可以迅速掌握车用气瓶的安全状况,对未检验气瓶、超期气瓶及其他非法气瓶,系统自动锁死,将无法充气,实现了车用气瓶充装、使用的全过程跟踪监管。

10多万部电梯监管有效。出台了《郑州市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了各区县(市)政府、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电梯安全监管责任。这是郑州市第一部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的政府规章。2019年,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郑州市加强“三无”电梯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治理“三无”电梯。

40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环节实现信息化监管。液化石油气钢瓶加装智能角阀纳入2018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对全市40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加装智能角阀,对充气枪、电子秤等充装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立安全监管系统,有效解决气瓶检验率低、违法充装等行业顽疾,实现气瓶流向可控、可查,对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构建“安全和谐郑州”具有重要意义。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实现快速响应、快速处置、快速救援。除了建立起完善的电梯救援协作网络外,2019年,还成立两家省级特种设备专业应急处置技术中心:河南省大型游乐设施应急处置技术中心、河南省客运索道应急处置技术中心。两家中心分别为全省相关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促发展 围绕“六稳六保”出实招 营商环境更优化

做细做实“六稳六保”,“三送一强”、复工复产活动贯穿全年。班子成员带队开展“三送一强”活动超百次,重点服务4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申请商标快速注册通道,先后帮助79家企业购买测温枪、口罩、消毒液等紧缺物资;开展“政银合作”,探索专利、商标质押,帮助食品企业申请复工复产扶持资金2142.5万元;为重点交通枢纽、医院、企业完成计量检定和校准测温仪器2256台、医用仪器13765台,其他计量器具94248台(件),共计减免检定费934.118万元。面对疫情初期市场上“一罩难求”的严峻局面,通过应急审批绿色通道,在硬件建设、软件资料准备、注册申报等方面现场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难题,疫情防控“五大类”医疗器械生产由5家扩增到46家,医用口罩由产能每天8万只扩产到每天1500万只。

为帮助企业快速复工达产,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邮递办”特色服务;建立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即报即审”。2020年1月份至3月份新增各类市场主体仅有1.69万户(2月份仅新增2687户),经过努力,5月份开始,各类市场主体呈现同比增长态势,至年底新增各类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6.71万户。

更严格 人民满意度超过80% 食药安全“防火墙”更牢固

2020年,郑州共完成市本级食品抽检3万余批次,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8.8%。人民群众买得更安心,吃得更放心。

近年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严格遵循“四个最严”要求,以深入落实食品安全省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逐步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标准引领、智慧监管”的全方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安郑州”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综合运用标准化技术,以抓源头管控为重点、“互联网+”为载体、大数据为支撑、二维码为纽带,建成了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全覆盖、全参与,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全链条的标准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食品生产领域,在全市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互联网+透明车间”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小作坊规范化建设,在河南省“三小条例”出台之前,率先出台8项食品小作坊技术规范,运用二维码“一票通”等信息技术手段,按照标准化工艺流程进行整顿和升级改造。2018年底,全市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含小作坊)均实现可追溯。

食品流通领域,创新食品追溯模式,引导食用农产品批发企业开发“溯本通”追溯系统,协助商家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主体责任,实现了食品安全管理信息“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截至2020年底,全市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可追溯信息化管理,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已实现“一品一码”,各类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含农贸市场)已实现“一户一码”,大型商超食用农产品已实现“一品一码”。

餐饮消费领域,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店),并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理十大实事。截至2020年底,全市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食堂、幼儿园已全部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消费者、学生家长可扫码查看餐饮单位后厨现场操作情况,实现了食品经营环境实时公开,让消费更透明,让食品安全更放心。

“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民心工程。”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抓好这项民心工程,郑州市场监管局大胆引入国际通用的现场管理“5S”标准,融入食品安全核心内容,创新推行6S管理模式,探索出了适合郑州食品安全的监管标准体系,用国际化的管理标准来管理郑州的食品安全,对照6S标准,大力推进“车间革命” “货架革命”“厨房革命”在全市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推广普及。

截至目前,郑州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最优成绩A档通过国务院食安办中期评估,市辖区县(市)全部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县(市),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2%,“四个最严”落到了实处。

在抓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在保障药品安全、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公众健康等方面,通过开展药品生产质量提升行动,生产环节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流通使用环节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达到99.71%。

为更大满足全省人民健康用药需求,减少中间环节,历经5年多,郑州航空港口岸于2019年12月被批准为药品进口口岸,终结了我省“没有药品进口”的历史。

同时严控严防药品风险隐患,对涉药单位检查覆盖率达到100%,2016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药品经营企业2.9万家(次)、医疗机构2.6万家(次),检查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3.1万家次。

为加强全行业综合监管,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医疗机构药房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170多家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了药房标准化建设,约占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的65%(计划三年实现全覆盖),全市药品流通秩序更加规范,药品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用药保障进一步增强。

促创新 单项质量激励达1000万元 质量强市步伐更坚实

河南省质量强省战略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12月发布2019年度河南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结果,郑州以最优成绩再获A等次。这已是郑州连续五年获此佳绩。

据了解,近年来,郑州始终把质量提升作为加快推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郑州提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为动力,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将质量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并纳入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强化预算保障,出台奖励政策,突出高端制造业,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品牌建设、国家级质量技术项目支撑行动,建立完善了“5+4+N”的质量提升长效机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2019年率先出台了《郑州市质量提升若干政策》,带动全市近80%的区县(市)相继出台了当地配套政府质量提升奖励政策,有力推动了郑州速度向郑州质量、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郑州产品向郑州品牌的转型蜕变。

标准引领,夯实质量提升技术基础。“在《郑州市质量提升若干政策》奖励中,对主导制订国际标准的企业奖励1000万元,奖励额度在全国位居前列。

目前,郑州拥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工作组2个,26个单位承担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全市企事业单位累计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7项、国家标准762项、行业标准836项、发布郑州地方标准27项。全面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2803家企业公开标准3万余项,数量居全省第一。拥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20项,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92项。在超硬材料、纺织服装、耐火材料等行业开展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参与对标达标行动企业418家,发布对标结果446项。

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品牌规划和自主品牌培育,积极推动全市各行业深入开展品牌战略。在《郑州市质量提升若干政策》中,提出“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的单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019年全市质量奖励资金逾1亿元,质量奖励金额位居河南省之首,奖励力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相关奖励政策出台后,企业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研发投入,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除了政府质量奖数量大幅增加外,郑州全市商标注册总量突破44万件,位居中部六省省会第一位,拥有中国商标金奖1家、中国驰名商标66件、中国专利金奖5个;地理标志商标5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5个;国家级质量标杆4个、省级质量标杆52个、中华老字号3家、河南老字号13家;“三品一标”385个。创“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1项、省级建设工程奖135项。好想你枣、荥阳河阴石榴、新密密玉、新密瓷器、中牟大蒜享誉全国,登封嵩山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文旅项目、巩义康百万庄园、新郑轩辕黄帝故里蜚声海外。省政府在2020年表彰全省2018~2019年度省长质量奖决定中,全省共表彰8家质量奖和8家提名奖获得者,其中,郑州就有3家省长质量奖获得者和1家提名奖获得者,获奖数占比位居全省首位。

在企业质量提升方面,以政府质量奖为落脚点,在全市开展“质量管理雁阵领航行动”,建立一批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引入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目前,全市有近2000家企业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有9626家企业或组织建立完善了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共有有效认证证书3万余张,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市获得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566家,拥有国家质检中心19个、省质检中心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高新区率先通过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创建评估,质量提升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卓有成效的政策举措,换来郑州质量提升靓丽成绩单:全市培育出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家、省长质量奖(提名奖)19家、市长质量奖35家;重要工业产品合格率达96.5%,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8.8%;群众质量满意度逐年提高,郑州先后入选“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获评“2019年度全国质量魅力城市”……

一项项骄人的荣誉,一个个鲜活的数字,是郑州坚持质量为先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更是郑州从政府到企业重视质量、追求质量的有力见证。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创新精神,织密编牢进口冷链食品监管网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始终守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底线,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干履职,便企利民,不断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创市场监管事业新辉煌!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