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风帆郑举 2021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擘画新蓝图 奋进新征程
专版
专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擘画新蓝图 奋进新征程
——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解读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1月30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亮相。

2035年远景目标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两化五强”建设目标。

“两化”,即: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国内大循环节点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联结点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先行区。

“五强”,即:创新强,成为全省创新策源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强,成为辐射全国、链接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综合枢纽;生态强,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文旅强,成为古今相映生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独特魅力的黄河流域国际旅游门户,建成具有黄河流域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法治强,法治郑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厚。

“十四五”时期目标路径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要抓实“一二三四五”目标路径:“一”就是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总目标;“二”就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引领发展;“三”就是把牢省委省政府赋予“三个在”努力方向,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立起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联结点强起来;“四”就是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五”就是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空间结构优化形成新布局、中心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市域治理能力得到新增强。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永葆“领”的担当、“创”的精神、“闯”的劲头,“十四五”时期郑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五个新”。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迈上大台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首位度、发展协调性、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空间结构优化形成新布局。推动城市向集约型、分布式、多中心、网络化发展转变,核心板块建设基本成型,“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功能布局更加完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文空间精致和谐,实现城市品质内涵、形态风貌显著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根本性改变,新老城区之间、城乡之间、“1+4”都市圈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成为国内广泛认可、预期看好、富有竞争力的特大城市。

中心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功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省创新策源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提升,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物流体系、贸易体系、通关体系更加完善、更加便利,成为服务和带动中部地区对外合作的开放高地;区域性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提质发展,金融业态更加丰富、金融环境更加宽松,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教育中心、医疗救治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极核作用明显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现代化统筹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建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别不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明显扩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居民享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卫生、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使郑州这座城市既时尚现代,又饱含历史底蕴、富有人文气息。

市域治理能力得到新增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更加健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众、条与块等方面关系更加协调顺畅。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十四五”时期的十项任务

强化创新驱动

坚持创新全局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来打造,围绕“四个面向”,优化载体布局、汇聚科创资源、完善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高新人才吸引力、尖端技术研发力、创新成果转化力,抢占高质量发展战略制高点。

建设国家极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按照“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总体布局,以中原科技城建设为引领打造沿黄科创带,着力构建科创策源能力强、高端产业成长好、示范带动效应佳的创新载体体系,筑牢创新之基。

围绕产业需求引育人才。到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20万,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1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200个,在产业核心技术上形成人才比较优势;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

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发挥“枢纽+物流+开放”比较优势,持续完善“一门户、两高地”开放体系,持续推动扩大内需,完善消费流通体系,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加快建设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到2025年,力争航空货邮量达到100万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提升铁路中枢地位。完成“米字形”高铁网建设,规划向“十二向”高铁网跃升。完善“四主多辅”客运枢纽格局和“1+2+N”货运系统,重点推动郑州南站、小李庄车站及陇海外绕线等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圃田一级、薛店、上街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建设,谋划铁路货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到2025年,实现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全通达,战略拓展郑州铁路货运服务范围,并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公里以上,新改建干线公路200公里以上。

打造航空港实验区双循环主节点。到2025年,实验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00万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10%左右。建设一流口岸通关体系。到2025年,全面建成航空、铁路、公路全方位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口岸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构建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抢抓“两个转移”和“新基建”机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强化“三链”协同,推动“三大变革”,加快“三个转变”,着力构建数字经济赋能、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主导、都市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40%,高耗能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服务业主导地位,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城市品质提升。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65%左右,努力建成国际物流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中心、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医疗中心。

做优都市生态农业。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90万亩、优质花卉苗木林果达到10万亩,扶持培育6~8家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成相对稳定的小麦、玉米、蔬菜品种展示示范基地。

强力推进高品质都市建设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城市发展格局,走好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子,创造“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现代化都市环境。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到2025年,全面建成城郊线二期、轨道交通三期规划项目,及时启动四期规划项目,规划推进K1、K2等快线项目,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争取达到700公里左右。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到2025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以上。

构建疏朗休憩空间,加强城市绿道系统建设,构建“三环四心六带多条”绿廊体系,建设省道312市区段、长江路、尖岗路等20条200公里生态廊道,完成三环快速路、江山路等20条300公里示范性绿道提升工程。通过生态廊道连通城市公共空间、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形成“小循环+大环线”,激活整个城市绿地系统,塑造融会贯通、城绿融合的生态网络,推进郑州“绿城”变“绿都”。到202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5%,绿化覆盖率达到42.5%。

打造黄河生态保护示范窗口

牢树“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黄河战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主抓手,强化科技引领,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

响应“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领军黄河战略贯彻落实,聚焦起步区,协同示范区,带动全市域,加快生态系统重构,建设节水型城市,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努力成为全流域“大治理大保护”的样板示范。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5%,湿地保护率达到71%。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深入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四治”行动,多措并举,严抓强管,坚决守牢安全红线,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到2025年,河湖“四乱”基本清除,河湖水质全面达标。

坚持能耗“双控”不动摇、不放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以更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

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着力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求,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强市。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建设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构筑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全社会弘扬正气、传承美德,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建设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都市圈

坚持规划共绘、防洪共抓、生态共保、交通共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服务共享,建设繁荣创新、生态宜居、魅力人文、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形成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深度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以规划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为引领,强化郑州和开封资源要素同筹同用、城市功能聚合互补、产业体系错位布局、公共服务共建互享,打造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深化推进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发展。加快许港、郑新、郑焦等产业带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和科技平台合作共建,推进产业圈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城际快速路网,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生态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强化区域和跨市域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的协同发展新局面,不断增强郑州都市圈的带动影响力,推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质量。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抓关键、除障碍、大胆试、稳妥改,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打造便捷高效服务型政府。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推动审批办事流程再造,全面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使“阳光服务、依法管理、市场活力”成为郑州营商环境最鲜明特征。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统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形成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消除隐性壁垒,强化两个“毫不动摇”,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

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建设方向,力争2025年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建设人民满意幸福城市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让群众就业更充分、工作更稳定。“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

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郑州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城市。到2025年,市区公办高中在校生占比达到70%,并建成1~2所高水平、国际化、全国一流的职业院校。

建设健康郑州。到2025年,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7张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中等以上体育锻炼强度的人数比例达到总人口的42.5 %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2.3%,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打造市民卡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市民卡一卡多用和通用。

“十四五”期间,合理把握新建商品住房总量规模,新增筹集保障性住房23万套约1300万平方米,解决约50万~70万引进人才和新市民新就业人群住房保障需求。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围绕完善社会治理、全面依法治市、保障公共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法治郑州、和谐郑州、平安郑州。

以城市大脑建设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以高水平法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全面依法治市考核、培训、奖励、督察等工作体制机制,确保实现法治郑州建设规划2021—2025工作目标。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公共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郑州。

郑报全媒体记者 赵柳影 曹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