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上一版3
郑州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
乐见更多企业提供 “适老化”服务
共产党员要发扬 “三牛”精神
不应“突击花钱”
聚焦五个关键环节 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张占仓

根据河南省两会精神,特别是省委书记王国生提出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针对“十四五”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如何充分发挥郑州枢纽经济的优势,走好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新路,值得认真研讨。

一、枢纽经济是郑州最大的发展优势

1.郑州枢纽经济的1.0时代。20世纪初,京汉铁路与汴洛铁路建成通车以后,郑州就成为一个在当时有重要影响的铁路枢纽,枢纽经济开始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郑州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枢纽和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客运枢纽,枢纽经济的地位在全国上升到有重大影响的水平,成就了郑州枢纽经济的1.0版本。

2.郑州枢纽经济的2.0时代。20世纪90年代,高速公路成为经济运行的活跃支撑要素,郑州很快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公路枢纽,至今在郑州,通过京港澳南北向的过境车辆占比、经过连霍高速东西向的过境车辆占比均在50%左右,郑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速公路枢纽,郑州枢纽经济发展进入2.0版本时代。

3.郑州枢纽经济的3.0时代。2007年10月,为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区。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郑州机场正式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发布,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郑州开始探索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推动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郑州航空港很快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国际航空枢纽,郑州枢纽经济发展进入3.0版本。

4.郑州枢纽经济的4.0时代。伴随全球性信息技术升级、5G技术普及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突破与全面拓展应用,智能化正在成为所有行业与重要领域的一种思维与发展常态。近几年,打造以航空枢纽为引领、以数字化为支撑、多式联运的智能化的枢纽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代诉求和趋势。编制郑州枢纽经济智能化方案,打造枢纽经济4.0版本,加快枢纽经济智能化势在必行。

二、枢纽经济让郑州成为内陆开放高地

1.郑州是河南省开放发展的龙头。近几年,河南省因为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在枢纽经济带动下,郑州是河南省开放发展的龙头。2019年,引进域外境内资金2235亿元,增长6%,占全省22.4%。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实际吸收外资44亿美元,增长5.0%,占全省23.5%。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的情况下,郑州市进出口总额4946.4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全省的74.3%,连续9年保持中部六省第1位,为河南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特别大。

2.郑州航空港保持高速发展状态。2020年,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63.94万吨,在全国排名提升至第6位,同比增长22.5%;完成旅客吞吐量2140.67万人次,在全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客货运全国排名均晋升1位,运输规模连续4年保持中部“双第一”。在新冠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郑州国际航空港的枢纽经济仍然业绩靓丽。

三、加快郑州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1.着力打造郑州枢纽经济4.0版本。针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郑州航空港之所以能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逆势大幅度增长,除了与我们卓越的统筹发展能力相关以外,确实与我们“居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密切相关,因为这种优势可以大幅度降低航空运输成本,为越来越多的著名航空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空间。在这种发展状态下,我们要乘势提升战略站位,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与更多的国际航空公司合作,充分挖掘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带来的发展红利,以天地融合的思维方式,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促进航空、铁路、公路、产业协同发展,突出国际航空引领开放发展这个主题,努力让郑州航空港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进入国际航空港货邮吞吐量20强,全面推动郑州乃至河南省开放发展迈向新的高度,为构建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做出贡献。

2. 扎实推进外经贸优化升级。一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郑州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聚焦商用车制造、乘用车制造、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已经解禁外资限制类项目,抢抓先机,务实推进,谋划对接一批有希望落地的大型企业在郑州落地生根。瞄准5G核心元组件、芯片封装设备、数字设备、智能设备、工业机器人等电子信息产业与高端智能制造业,以超常规的方式方法引进并落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调研河南时强调的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指示。二是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外贸产业,鼓励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检测维修、高端设备再造等领域拓宽,支持企业在郑州设立境外售后维修服务中心和配件生产基地。持续开展外贸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工作。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大力培育自主品牌。三是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巩固扩大文化、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出口,着力形成服务外包、文化、教育、中医药、知识产权、创意设计等服务新优势,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四是培育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企业设立海外营销渠道和海外仓。加快发展“保税+”新型贸易模式。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质量追溯和售后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申请开展国家内外贸结合市场试点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五是推进国际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效对接。加强与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对接,完善国际化金融交流机制。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境外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并回流使用。

3. 在高质量招商引资上蓄势,形成新的突破口。一是把握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大要求。积极作为,跳出郑州看郑州、跳出河南看郑州、跳出中国看郑州,以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谋划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全方位对接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对接国际市场规则,以高水平开放迎来整体气质之变、发展势能跃升。二是牢记项目为王的招商铁律。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协助,切实把我们需要的重大招商项目认清、谈透,并一对一服务,为其落地运行铺路搭桥,尽快形成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围绕枢纽经济智能化,招引一批与枢纽经济智能化相关的研发机构与重要企业。三是持续围绕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招商。郑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破点是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下一步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重点仍然是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应继续把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为其赋能,这事关全市招商引资的大局。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由省委书记、省长和市委书记、市长定期到航空港实验区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现场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探路。没有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新的跨越式发展,就很难有全市开放型经济新的跃升。无论如何,都要使用好这块宝地。

4. 强化“四路协同”体制机制建设。要与国家相关部委深入对接,吸引国家更多的先行先试政策在中原大地特别是郑州市创新和试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政策红利。一是在新发展理念上协同。坚定不移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引领发展。二是在开放发展思路上协同。牢记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的基本经验,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以新方法谱写开放发展的新篇章。三是在体制机制上协同。建立四条丝绸之路建设与发展协同联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政策、关键举措、重大项目等相关问题,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四是在开放政策上协同。紧紧围绕开放性,高效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的各项政策,以政策的叠加扩大四条丝绸之路等开放平台和载体的政策溢出效应,不断探索新的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服务。五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要素配置上协同。立足于企业发展,围绕税收优惠,推动涉及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土地等要素优化配置,借鉴国内外的已有做法,移植或创新新的政策,吸引相关要素集聚,形成政策创新高地,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共享平台,做强金融、物流支撑,完善对外开放体系的构建。

5.高标准改善营商环境。一是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贯彻落实的机遇,全面推动郑州生态化建设,以优美环境提升城市的美誉度,以美誉度吸引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发展。二是在数字化、智能化、便利化服务上创造新优势。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后,全球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社交形成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伴随5G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日常交往和商务活动日益数字化、智能化、便利化。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性变化的需要,通过对全市干部的系统培训,提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全面普及云办公、云商务、云交流、云报告、云协同、云指挥、云服务等云技能,切实跟上一切拿“云”说事的时代步伐,打造优良的云环境。三是以包容文化素养强化服务意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是中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我们要发挥包容文化的优势,以人为本,尊重对方,为客商服务,为客商造福,为提升营商环境质量贡献更多的智慧与汗水。(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省政府参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