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种一粒粟
春入遥山碧四围(国画) 杨天斌
官渡知何处
拜诗圣文
《甜心涩女郎》:幽默大师朱德庸经典力作
花开富贵(国画) 马新跃
温风如酒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官渡知何处

♣ 娄继周

官渡,是一条古老的渠水,也是一个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战地。但要说官渡还是一座城,在古代中牟除了县城以外,还有一座官渡城,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中牟最早的县志正德十年《中牟县志》“古迹”中,有“官渡城,在高家窝,曹操拒袁绍之处”的记载。寥寥一语,过于简略,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是它的具体位置“高家窝”已十分模糊,不知在何处了。追溯以往历史典籍,倒可以发现许多清晰的记载。

北魏时期权威的地理名著,郦道元《水经注·渠水》记载:“清水出清阳城西南平地,东北流,又左经中牟城北曹公台,注入渠水。”又杜佑曰:“中牟北十里有中牟台,是为官渡城,袁曹相拒之所。”又裴松之《北征记》曰:“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渡。袁绍、曹操垒尚存,在中牟城北。”而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更为明白:“中牟台,在县北十二里,一名官渡台,又名曹公台。故基在(汴)河南,是为官渡城。”《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开封府下载:“中牟。有汴河、郑河、中牟台。”由此观之,所谓官渡城,就是东汉末年曹操为抗拒袁绍进犯许都(今许昌),在官渡之战的前线所垒筑的城堡。后经战火燃烧、风雨剥蚀等沧桑巨变,到了金朝乃至明朝,只剩下了曹公台了。所谓曹公台,大概就是曹操当年观敌瞭阵和阅兵操练的高台吧。因为地处中牟,自然又称中牟台。

想想也是。那么一场规模巨大的,横跨黄河、汴水(即官渡水),涵盖中牟、阳武、延津、黎阳(今浚县)、滑县等地方圆千百公里的袁曹争战,历时年余。不仅要有前线指挥部,还要有粮草和兵器弹药库、演兵场等,不筑城池堡垒,何以能行呢?官渡城的规制面积,没有历史记载,不敢妄测。但是这里发生的大事却可以想见。《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浓墨重彩予以记载描写的官渡之战中,精彩纷呈的许多场面如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火烧乌巢等,虽不是发生在中牟官渡,但战争的谋略和命令是从官渡城里产生和发出的。因为这里是曹操的中军帐,按现代的说法就是他的前线指挥部,也就是司令部和指挥中枢。那么,曹操赤脚迎接许攸来降的故事,曹丕植柳中军帐和后来咏《官渡柳》的佳话等,肯定是发生在官渡城内的了!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历史的沧桑又荒芜了台城。但仅一个曹公台或中牟台的名称,也足以让后代的文人墨客们,把稳健的脚步迈向这里,凭吊怀古。只是一来到这里,眼前空空,曹城难觅,不免让人叹惋,心生惆怅。诚如清初钱塘名士桑调元《访官渡》诗云:“官渡知何处?苍茫想旧城。曹袁遗垒失,烟雨绿芜平。”

更可感的是,清末民初台湾著名诗人、一代爱国志士洪繻,在流寓大陆,游历祖国河山时,专程来到中原,《凭吊中牟台及古吹台》:“袁曹战时垒,云是中牟台。师旷留遗迹,歌风有余哀。田丰祠已矣,楚氛安在哉。我过朔风生,南风竟不来。古丘不可见,一路见蒿莱!”诗中不仅咏中牟台,还罕见地咏到官渡的田丰祠,当时也已不存。也许是作者“亡国奴”的悲凉心态使然,所到之处,给诗人的不是愉快美好的情景,而是“古丘不可见,一路见蒿莱”的荒凉凄败景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