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黄河文化月特刊 黄河乐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金”色乡村涌春潮 “水”光潋滟郑晴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色乡村涌春潮 “水”光潋滟郑晴好
贾鲁湖风光
马渡文化墙
莘莘学子花田写生

本报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宋建庆 薛王颖 文/图

品质

“金”色美丽乡村,“水”光潋滟黄河。一个以“旅游、游玩、休闲、观光、度假、种植、科普、教育、展览”等为系列主题的“世外桃源”“郑”等你来!

4月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立毅在调研中为金水沿黄设计“问诊把脉”,强调坚持城乡融合、文旅农旅融合,统筹推进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产业一体布局、一体打造,扮靓大地底色,把金水沿黄片区建设成沿黄生态走廊的绿色明珠、城市发展节点中的末端节点、沿黄科创带上的链接原点和都市产业圈上的后发区域。

目前,沿黄1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村庄规划、户型设计等“路线图”已基本确定。

一条大河波浪宽

烫金名片出金水

唱响黄河大合唱,畅享最美四月天。

春意正浓,聚焦位于黄河南岸的马渡村口,村口花田俨然一份多彩多姿,滚烫热烈的“请帖”:二月兰花开正艳,散发着阵阵芬芳,花田里人流如织;与花田一路之隔的鸿苑路慢行步道上,前来休闲散心的市民三五成群,或闲庭漫步曲,或沉浸于花海中。

在此经营农家乐的马渡村民尹志遂惬意地说:“现在俺门口环境变好了,我的生意也红火起来了,美丽乡村建设,那是真真正正地给俺带来好福气呀,最大实惠就是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尹志遂感受到的只是“沧海一粟”,他或许不知道,千年奔腾不息的黄河正在迎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前所未有的生动美丽幸福画卷。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金水区坚持规划先行,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战略策划、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景观设计方案专题会20余次,舒展黄河开发新远景——

严守“生态、耕地和群众利益”三条红线,聘请北京农道、中电建华东设计院、浙江森禾、江南设计院、中国美院、北京土人等国内知名设计团队,着眼于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和乡村振兴战略新标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以5A级景区打造标准,以田园生态为基底,以智慧创新为发展主线,以马渡、来童寨美丽乡村、黄河险工段景观、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金水郊野公园为重要节点,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共生”、生态智创的未来乡村聚落,建设郑州北部、黄河南岸最美“大花园”。

一条大河波浪宽,烫金名片出金水。黄河流经金水,打磨出来的必将是一张超越性、跨越性、卓越性“烫金名片”!

神奇传说赋“特质” 黄河文化风韵线

五千里黄河,承载着数不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典籍。坐标马渡,这里同样记载着黄河文化的一段神奇“特质”,一曲传奇的历史赞歌。

黄河自马渡村进入金水区,这里有始建于1722年的马渡险工,登临于此可一览母亲河之壮美。

马渡因“泥马渡康王”历史典故而得名,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黄河上的古渡口,是连接古都汴梁、洛阳和沟通黄河南、北重要的货运码头,昔日车船云集、商贾如潮。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南渡录》中记载:“康王,徽宗第九子,质于金。间道奔窜,倦息崔府君,梦神人曰:‘金人追骑且至,王宜速去,已备马门前候矣。’王惊觉,马已在侧,王跃马南驰,一日七百里,河即渡,而马不前,下视之,乃泥马也。”

宋王赵构,为徽宗第九子,封为康王,靖康元年(1126)作为人质出使金国,因与金太子同射,三剑俱中,金人以为宋朝派了个长于武艺的人冒名顶替而遣返他,要求换真太子来,因此赵构得以脱身。逃跑路上,赵构在崔府君庙打了个盹儿,梦见崔府君对他说:“金人追过来了,快走,门口已准备了马。”于是,赵构惊醒,发现马已在侧,便跃马渡黄河,过河后把马拴在一棵树上稍作休憩,转身后发现马已化为泥塑,这就是流传千年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离奇的故事,传奇的文化。赵构逃出金营后,逃奔南方当了南宋的开国皇帝,史称宋高宗。那时的人们非常迷信,认为既然开国皇帝在此落脚,此地肯定是风水宝地,就在此垛墙筑舍定居下来,天长日久,居民越来越多。为了交际方便,将村名定为马渡,后成马渡村。而距此东约1公里的来童寨村有一棵“千年皂荚树”,相传是赵构拴马桩,与“泥马渡康王”历史典故自成一体,遥相呼应。

舒筋壮骨强“体质” 黄河交通风貌线

为“母亲河”“舒筋壮骨”强其“体质”,交通,这个“先行官”一马当先,引领区域发展。

为加快落实北部片区“十四五”交通专项规划,金水区强力推进道路路网改造,将鸿苑路、新乐路等8条道路专项规划与北四环、省道S312及大河路东延长线有效接驳,开工建设鸿苑路、水厂南路、水厂北路、来黄线、石沟河北路慢行步道,同时与现有的京港澳高速公路与规划的省道S312生态廊道慢行系统有效衔接,形成“两横两纵一环”的对外交通格局。

顺应组团发展需求,形成主次道路体系。村庄干路、村庄支路和防汛路,内部形成环状循环路网系统,实现三个村庄的多通道联系,避免外部交通干扰。供给充分、布局均衡的公共停车场。未来将在片区设置12个公共停车场,占地面积约42400平方米,可以提供约1128个小汽车泊位,75个大巴泊位。建设内外兼顾的多层次公交体系,规划2条市区接驳线,实现城乡公交与公路客运、地铁的便捷换成,灵活开通休闲观光公交,串联黄河大堤、湿地公园、郊野公园观光路线。四级绿道建设,形成外部绿道联通,内部绿道循环。将马渡村、来童寨村以及周边田园风光串珠成链,打造一条独具沿黄特色的美丽乡村慢行观光环线。

定位“北静”提“颜值” 黄河生态风光线

提升“母亲河”厚重而华丽的“颜值”,让古老的黄河惊艳靓丽,金水一直在努力。

围绕“北静”城市功能定位,致力于建成天蓝、水清、地绿的“城市后花园”,勠力打造“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郑州“普乐园”。金水区聚焦生态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路村”综合治理,利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景观核心片区,通过黄河大堤景观带、贾鲁河景观带、京港澳高速公路绿廊形成整体景观骨架,形成田水相错的景观格局,将辖区沿黄片区打造成生态旅游休闲和绿色创新发展兼备的未来乡村聚落。

素有郑州“母亲河”之称的贾鲁河,在郑州境内全长137公里,其中金水段全长13.6公里。2016年,兴达路街道掀起贾鲁河综合整治大会战。“三年磨一剑”,如今的贾鲁河已经完成了向生态河、幸福河的成功逆袭,河面“丰盈”,绿道“健硕”,与沿河廊道和点缀其中的贾鲁湖等生态景观,共同构成了郑州的“绿腰带”,成为周边居民和市民游憩的好去处。

万马战犹酣,未来更可期。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省道S312生态廊道绿化工程和黄河生态防护林正在加紧施工,沿黄片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美丽乡村增“气质” 黄河振兴风物线

黄河在马渡的故事在厚重的积淀中得以发展和创新,而一马当先,永远是马渡人不变的基因和精神图腾。伴随着乡村振兴的铿锵进行曲,马渡先行立标杆。黄河金水段的“气质”与时俱进,与日俱增。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行试点,2019年底,马渡村党委打响了美丽乡村振兴“第一枪”:实施强力推进拆违治乱专项行动,完成全村154处、2.3万平方米建拆除和积存垃圾清理。

之后,战役连连,“役役”生辉。村党委向全村发出“美丽乡村路上 我们同行”的倡议,掀起了一场以整治庭院卫生、墙体立面改造、门头牌匾规整等为主要内容的“净面”行动,共完成全村500余户建筑立面整治、20余家门头牌匾统一设计安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3月份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再发力、再提速、再增效。马渡村党委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工程,数字是最生动的“数说”:

——聘请设计院和专业施工单位,完成了中心广场“降阶”改造、村委会大院拆墙透绿、南北主干道改造、雨污水管道清淤改造提升;

——村东2处游园建设和17条村内支路绿化提升,鸿苑路慢行步道的建成,给村民提供了休闲散步的绿色生态场所;

——2座公厕改造升级,新建3座足球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建成以“黄河·马渡”为主题的文化墙,集中体现了马渡人文历史、建设历程和未来发展等,展示乡村文化;

——与河南广播电视台签署了“2020年度中原戏迷擂台赛”战略合作协议,在马渡中心广场举办8场大型赛事演出;

——马渡托老站、卫生服务站已升级改造完成。

目前,按照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计划,马渡村正在进行村史馆建成,即将启动新建乡愁广场、乡村大食堂提升、村北停车场、小高层临街房改造提升等建设内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马渡“内在气质”。

美丽乡村开新篇,农村旧貌换新颜。按照城乡统筹、适度聚集、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循序渐进的规划原则,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社区型美丽乡村,使来童寨、黄岗庙成为河南乡村未来社区型先行者、黄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践行者、郑州平原型乡村振兴标杆。

自2020年11月10日启动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工作以来,坚持群众自愿、分类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每日上午11点、晚9点例会机制,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引导群众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有利契机,实现生活居住环境大变样。

来童寨、黄岗庙在村内违建拆除基础上,启动示范庭院建设,确定村庄改造规划,进行庭院改造和提升。同时,适时开展村外违章建筑拆除工作。截至4月25日,北来童寨村完成村外违建拆除180余处,3.7万平方米,占比92.5%。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完成放线、现场临时水电敷设和施工道路路床清理,准备浇筑混凝土,施工单位生活、办公区临建搭设完成。黄岗庙村村外违建已拆除约4万平方米,占比80%,示范区方案已确定,施工队已进场,并完成围挡搭建等工作,4户精品庭院已进场开展外观美化提升工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