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1/2021-05/10/05/2021051005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欧班列“越跑越快” 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打造高端科创载体 创新引领步履铿锵
不出郑州“全球扫货” 跨境电商活力迸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打造高端科创载体 创新引领步履铿锵
“中铁盾构”享誉世界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作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七年来,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将总书记的关注点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点,牢牢聚焦,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中国装备的世界名片。

中铁装备经济指标 呈现几何倍数增长

盾构机是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导向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大关键装备。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期间,在中铁装备盾构机总装车间作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2018年5月8日,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在郑州举办了首届中国品牌战略发展论坛,第一次在“中国品牌日”的发源地吹响了加强品牌建设、助力制造强国的集结号。

这七年来,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始终将“三个转变”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思想旗帜,将总书记的关注点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点,牢牢聚焦,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中国装备的世界名片,在隧道掘进机领域不断朝着更新、更精、更前沿、更广阔的方向迈进。与2014年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几何倍数增长。截至目前,中铁装备累计出厂盾构机超过1100台。一系列创新产品不断问世,国内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世界首台高压水力耦合破岩TBM、世界最大直径矩形盾构机、世界最大直径硬岩TBM等一大批创新、奠基性产品,并成功出口新加坡、意大利、丹麦、法国、澳大利亚等25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市场占有率连续九年国内第一、产销量连续四年世界第一的行业奇迹,带领中国隧道掘进机产业走出了一条变革创新、弯道超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郑州制造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发力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近1.6万亿元,完成工业投资超过4800亿元,获评国家级试点示范183个,压减低效过剩产能超过2700万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我市坚持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编制出台《中国制造2025郑州行动纲要》《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规划计划20余个,出台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涌现出富士康、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乘用车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十几家。全市汽车产能增长至200万辆,宇通客车是全球最大客车生产企业;中铁装备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郑煤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速冻食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十三五”时期,我市积极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批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我市将实施“创新引领”工程

记者从郑州市1~4月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了解到,今年一季度,郑州市工业生产增长强劲。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增速在35个大中城市中居第13位,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首位。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同比增长33.3%,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新兴动能拉动显著,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9.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39.4%。

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实施“创新引领”工程。首先,打造高端科创载体。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沿黄科创带,高起点建设中原科技城,加快形成“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格局;围绕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研发机制,打造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大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布局力度,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其次,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坚持全面覆盖、梯次培育,完善创新型企业分类培育体系,建立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同行业处于先进水平创新引领型企业,树立一批行业创新示范标杆。最后,营造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加快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营造开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5000家;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左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个,组建80个左右产业联盟。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刚领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