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官楷模马丕瑶
大凉春暖(国画) 贾发军
薹生在野
昆丽河畔
百姓的贴心人(国画) 张宽武
《先知开花》:探秘自我与世界的奇异之作
话说拓荒牛
空旷如风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百官楷模马丕瑶

♣王 剑

清朝同治年间,山西平陆百姓有“三怕”:一怕苛捐杂税,二怕土匪横行,三怕告状时挨板子。有一天,来了一位马知县,他一上任就把“公堂之上有理没理先打板子”的陋习给废除了,还免除了百姓的苛捐杂税。接下来,又对辖区内的盗匪踪迹明察暗访,一得知线报,“即单骑往捕,虽夜中及大风雨雪犹且不避”。没过多久,平陆县就“三害”尽除。辖区百姓拍手称快,纷纷称颂马知县为“马青天”。

这个“马青天”就是马丕瑶(1831~1895),河南安阳县人,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初入仕途,就自撰一联:“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悬挂在县衙的大堂上。老百姓三五成群地前去围观,对上面的内容感到新奇。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大旱,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山西巡抚急令马丕瑶到解州赈灾安民。马丕瑶到任后,一方面派人打开粮仓,开设粥铺;另一方面彻底核查地亩,编订鱼鳞图册(记录各家各户土地位置、大小、等级的图册,因为像鱼鳞,故有此称),积极恢复农业生产。为了鼓励灾民耕种,马丕瑶按田亩拨给耕种者相应的资金费用。灾民们纷纷前来认领耕地,原本因饥荒废弃的农田,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第二年,解州全境丰收,义仓存粮万石有余,并开始对外支援,一举解除了山西数州的灾荒之困。光绪帝闻报大喜,亲赐马丕瑶一块“百官楷模”牌匾,以示褒奖。

马丕瑶理政的高光时刻,当属广西巡抚任上。他到广西后,马不停蹄地在各地巡查,仔细察看山川险要、访问民间疾苦、考察吏治情形,行程达4000里之遥。这时,全国正兴起办洋务的风潮,马丕瑶在广西也积极响应。他在秀峰书院内附设广西书局,又令梧州、浔州、柳州、南宁、太平、泗城、百色、玉林、归顺等地设立官办书局,刊刻六经读本、实学诸书,以“惠士林而广教化”;又亲撰《劝民种桑歌》,在全省范围开展植桑养蚕运动,开设机坊,发展丝织业,为当地带来巨大财富,“由是岁增出产五六十万金”,让偏居一隅的广西也受到了现代工业的润泽;营建边防炮台,加强国防力量。此外,他还创办书局,兴建医药局、育婴堂、栖流所等社会福利机构。在马丕瑶的治理下,广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催科不扰政刑清,雨后来听叱犊声。绿野无边生意满,杏花香里看春耕。”走在田间小路上的马丕瑶,心情不错,即兴写下一首诗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丕瑶病逝于广东巡抚任上,终年65岁。光绪皇帝接到奏报,悲痛万分,亲自撰写祭文,称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并诰授马丕瑶为“光禄大夫”“威武将军”。

距离安阳县城20公里的蒋村镇境内,有一片蓝砖灰瓦、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名震中州的马氏庄园。走进庄园,立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最为引人注目:“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马丕瑶做人、处事、为官的准则,也寄托着他对子女、族人的殷切期望。

马丕瑶对子孙的读书有严格的要求,他在家里专门建了一座“读书楼”,并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题写了楼名。他要求马家子孙13岁以后,就要到读书楼学习。“读书楼”当时没有楼梯,而是用一个专门的木梯,把孩子送上去后随即撤走。如果当天的学业没完,绝对不允许下楼。

马丕瑶的子女,在父亲的影响下,不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务农,都有所建树。长子马吉森是清末民初实业家,积极创办厂矿企业,开河南地方民族工业之先河;次子马吉樟是光绪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等职,为官恤民善施,力主改革。小女儿马青霞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北方辛亥革命的志士,孙中山先生誉赞她“天下为公”。1921年,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时经费短缺,马青霞捐助了8000银圆。李大钊、陈独秀称马青霞为“女中豪杰”,鲁迅也赞扬她“才貌双全”。1922年,爱国将领冯玉祥主政河南,马青霞毅然将数百万家产捐献给国家。当时,马青霞与鉴湖女侠秋瑾齐名,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

马丕瑶的孙辈中,以马载之最为知名。马载之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留学美国。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河南焦作福中矿务大学(今中国矿业大学前身)、兰州西北工学院等,是我国工矿学界先驱。海内工矿界名人,很多都是马载之的弟子。马家因此被赞誉为“一门双进士、三代五俊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