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上一版3  4下一版
保障粮食安全 河南小麦有望再获丰收
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移民村干部群众:
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好

为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大批移民从丹江库区搬出,其中一部分安置在我市新郑、中牟、荥阳等三地。移民们对总书记的到来反响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进我市部分移民村,感受他们的心声。

文明村里幸福多

新郑市薛店镇观沟村,因曾紧邻南阳灌河得名,是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村,如今已是全国文明村。5月14日,观沟村支书李训国,正拿着手机看总书记到河南的消息。“总书记到俺老家了,这几天,村里干部群众都感到无比自豪。”说话间,李训国取出中央文明委颁发的证书——“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我们村已经是全国文明村,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

步入村庄,整齐的二层楼房院落依次排列,广场、舞台、路灯设施齐全。部分民宅正在整修。“村庄附近几个产业园,近年来租房户越来越多,不少村民盖房出租,每年收入三四万元。当年从老家搬到新郑,起初不适应,可眼看生活越来越好,咋能不感恩党的好政策。”村民李红军说起现在的生活,满怀幸福。

李红军家三层小楼,整洁干净,阳光从三层天井照进屋内,一窝燕子不时在阳光下飞舞。“这窝燕子在屋檐下已经五六年了,是全家人的好朋友。”李红军说,在山区老家,燕子在屋檐下搭窝,是善意的象征,说明家人善良。为了留住家里的燕子,也增加屋内的采光和通风,李红军把天井设计成通透式,顶棚玻璃高出屋顶数十厘米,既通风又防雨。

李红军说,家里三代同堂,房租和外出打工是主要收入来源,随着新郑市近年来产业的发展,村庄旁边信息产业园、中德产业园、好想你工业园企业众多,工作并不难找。

“刚从山区搬来,不适应是少不了的。”李训国说,2010年刚到新郑,全村1000多口人,多数人不习惯,村支部各项工作难开展,为了尽快稳定下来,薛店镇党委帮助村里组建了新支部,新支部以文明创建为切入点,以孝善为主题,改善环境,安定民心,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此后,村庄先后被评为“郑州市级文明村”“优秀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强村富民重点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人居环境试点村”,并于去年11月获得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

村口不远处的一处院落,全记饭店的招牌十分醒目。“在新郑生活了十多年,村民们仍然怀念老家的味道,老全一家四口人,开了个农家饭店,主要经营来自丹江的水产。”李训国说的老全叫全洪涛,正和儿子儿媳准备午餐的食材。

“村里老少办事,多在我家待客。这几天,总书记到淅川的消息,是大伙儿最关注的话题。”老全操着浓重的南阳口音,“总书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说明总书记一直惦记着俺们,俺们咋能不感动。大伙儿纷纷表示,过去,俺们响应号召从老家搬出来,如今,我们还要辛勤劳动,让日子越来越好,继续响应党的号召。”老人的农家餐厅自家人经营,一层二层就餐,三层一家人居住,老全总管,儿媳前厅,老伴儿儿子后厨。虽然辛苦,但家人和睦,其乐融融。

在新郑南部的梨河镇,新蛮子营也是来自淅川的移民村,58岁的村支书陈国定正张罗着召开支部会,主要议题是学习总书记到河南讲话精神,以便今后贯彻落实。

“总书记如此关心俺们移民的生活,让我们十分感动,大伙一直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党的恩情。”陈国定说,眼下村里正在谋划乡村振兴,计划用三到五年的努力,让村庄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此向党汇报,向总书记汇报。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来到中牟县狼城岗镇全店村移民新村,只见路边绿树成荫,田间大棚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广场上,几位老人晒着太阳,孩子们在文化广场上追跑玩耍着,时不时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一幅祥和美好的画面。

据了解,狼城岗镇全店村是2010年8月20日由南阳淅川县迁至狼城岗镇的一个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全村共有205户,人口848人,村组干部10人,党员33人。

“总书记到淅川,让俺们回忆起了老家的日子。不知不觉已经搬迁到狼城岗镇将近11个年头,这11年,不管是从住房到出行,还是务工就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我们是移民,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相处,我们已经成为真真正正的中牟人、狼城岗人了。”狼城岗镇全店村支部书记全永鹏感慨地说。

“俺们村的房子都是统一规划的,到这里之后,看到崭新的楼房、整洁的道路,感觉还挺不错的。我家有10口人,两个儿子均已成家,孙子孙女们都在上学,平时我们老两口没事时还可以在家门口打个零工,日子越过越好,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全店村党员全生俊开心地说。

“要说我对移民搬迁的感受,我觉得最大的就是生活更方便了,挣钱门路更多了。现在我在郑州打工,俺媳妇在家照看3个孩子,没事时挣个零花钱,把家里家外整的还挺好。”因为南水北调而搬迁的全彦续说。自己现在在外打工,在家的妻子除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照顾得健健康康外,还在家门口打零工。两口子的共同目标就是“不管家在哪里,只要乐观向上,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请总书记放心,俺们真的很感谢这个移民搬迁政策,让我们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这是我们结婚时拍的照片,看看以前的房子和道路,真的感觉现在生活很幸福。”全店村亚林饭店的老板全亚林拿着以前的照片说。据其介绍,夫妻二人是在1996年结婚,当时弟兄两个住在一起,只有4间房,特别拥挤,幸好有了移民搬迁,不仅住得宽敞了,就业创业也有门路了。想想以前,再看看现在,亚林夫妇二人心里乐开了花。

为统筹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任务,县移民局以国家扶持移民的政策为依托,引导帮助全店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县移民局和镇里对我们生产生活和发展都给予了很大帮助,目前,全店村集体经济以引进河南黄泛区公司种植疏菜和饲料加工企业为主。利用国家对移民的优惠政策申请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先后建起连栋智能温室大棚和饲料车间租给企业使用,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0多万元的收入。”全永鹏描绘着未来,“现在的全店村民,除了能领到土地流转的资金,还能享受到分红。同时还解决了全店村民近百人的务工就业。下一步,全店村将结合村情实际,把闲置的大棚进行规划,发展蘑菇种植,带动全村进一步发展,以后移民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儿!”

小“渔”村华丽转身

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中,荥阳市承担安置三批移民共1157户4669人。昨日,记者走进荥阳市移民新村,感受村民们的点滴心声。

从郑州出发,顺着连霍高速一路向西,行至荥阳收费站,再往前几里,就走进高村乡李山村,独具特色的“李山村”三个大字跃然眼前。漫步村中,宽敞干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农家小院整洁干净,活泼生动的墙绘点缀其中……

李山村于2010年8月由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迁入,共194户827人,4个村民组。近年来,李山村做好移民村的发展定位,大力推进李山村特色旅游观光村建设,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在老铁鱼庄,村民李宗明正在水池里捕捞丹江鱼为中午的营业做准备。他告诉记者,做丹江鱼庄已有8年了,刚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做丹江鱼,但没想到的是,自己做的丹江鱼深受周边食客的认可,短短一个月就打出了名声,生意越来越好,目前一年下来收入能有50多万元。

“总书记惦记着俺们移民的生活,让俺倍感亲切。这几年,俺的生活好,都是党的恩。俺家的饭店基本上一天在20桌左右,周末在30桌左右,客源量稳定。这个鱼是从老家拉来的丹江鱼,顾客们吃得放心、满意,生意稳定,以后是想准备再开个分店。”李宗明兴奋地说。

像老李这样在村里做丹江鱼生意的还有不少,近年来李山村大力发展丹江鱼特色餐饮,围绕“吃”这一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产业,探索回报率高、稳定性强的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共有农家餐馆18家,日均接待2000余人,节假日期间,日均接待最高可达5000人,餐饮业已成为李山村的特色产业。

不仅如此,李山村还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流转面积700多亩,种植各种优质林果200亩;建成温室大棚13座,进行草莓、火龙果、葡萄等种植项目,使村民的收益大大超过了传统种植业,如今李山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

“现在的李山村,村南是百亩果园,村东、村西、村北都规划成了供食客饭后消食的游园。只要你不懒,上至六七十岁,下到有劳动能力的青年,都能有不错的收入,比以前的经济状况好太多了。”李山村村支部书记李宗显说道。

在发展产业让群众富起来的同时,李山村大力推进“乡村林果化、宅间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示范点建设,让村子美起来。利用宅旁、水旁、路旁、村旁等空间资源,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将乡村林果化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突出“一户一亮点、一村一特色”,不断改善环境卫生,美化居住环境,打造自然淳朴的乡村风貌。

丹阳村是10年前由淅川迁到荥阳的移民村,记者漫步在丹阳村,感觉处处有游园,满眼都是绿色。“现在村里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空地建了篮球场、文化大舞台、绿化景观,碍眼的临时板房拆除了,草堆、杂物清理了,村里的街道干干净净的,看着心里就舒服。”村民张大妈高兴地说。

“丹阳村是广武镇今年确定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近期,我们大力开展‘文明庭院’创建活动,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对标‘五美’标准和细则,举行‘一月一评选’活动。请总书记放心,俺们一定要让村庄面貌越来越好,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村支书张群学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张立 卢文军 史治国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