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豫见最美铁路》系列报道启动
豫韵流芳溢满馨“香” 戏比天大艺德如“玉”
专项整治交通运输 执法领域突出问题
妈妈如厕孩子走失 民警急寻母子团聚
“两馆三讲堂” 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
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让文明风尚吹遍绿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豫韵流芳溢满馨“香” 戏比天大艺德如“玉”
演出剧照 河南豫剧院一团供图
1978年4月,常香玉在京广线列车上演出 河南豫剧院一团供图

(上接一版)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在巩义一个贫苦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随父学艺,10岁登台,13岁当主演。小时候学戏,父亲恨她吐字不清,嘴皮子不用劲,竟然将她的嘴抠出血。她含着血、流着泪,一字字一句句反复练习,终于练出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硬功夫。

在长期的演出中,常香玉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她打破豫剧门户之见,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地域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吸收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戏曲和曲艺的艺术精华,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发声科学、吐字清晰,唱腔韵味酣畅、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大方、刚健清新为主要特点的常派艺术。

她始终将火热的心与观众紧紧相连,为了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常香玉坚持“戏随时代走,艺随精神长”。她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拷红》《白蛇传》《大祭桩》《花木兰》《破洪州》……这些传统剧目的改编,使历史与时代产生强烈的共鸣,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这些现代戏的探索,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常派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从艺70多年来,常香玉创作演出的剧目达上百部,演出的场次不计其数,其中,《花木兰》最为风靡艺坛,家喻户晓。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都曾观看过常香玉的演出。

“常老师生前经常教导我们,‘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唱好戏最大,戏比天大’。”谈到恩师对戏的痴迷,常香玉学生、香玉剧社“玉”字辈学员韩玉生感佩不已,“常老师这一辈子真是和戏摽上了劲儿,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豫剧事业。即使是缠绵病榻,她常常担心的还是豫剧将来的传承发展问题。”

只要是为人民而演,哪怕是病入膏肓,她都要拖着病躯赶来。“2003年12月的一天,身患重病的常香玉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运工地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民工的演出,她不顾身体虚弱与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在小女儿常如玉的搀扶下登上舞台,清唱了一段《柳河湾》。”韩玉生哽咽地说,这场戏,成为她一生舞台生涯的绝唱。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永远离开了她挚爱的豫剧事业。她用一生的时光,践行着“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使豫剧这个乡间小戏一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不仅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最感念,是她的赤子情怀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和“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合影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架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米格-15战斗机,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亲历者。而它,正是由常香玉捐献的——这架战斗机,被誉为常香玉“最杰出的一部剧目”,也是她爱党、爱国、爱人民赤子情怀的最有力的证明。

1951年夏,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作为新中国一名艺术工作者,常香玉日夜难眠:国家有难,我能做点啥?思来想去,常香玉和丈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飞机。

当时,一架飞机需要15亿元(旧币),对年仅28岁的常香玉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怎么办?她和丈夫决定义演筹钱。常香玉不仅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还带领香玉剧社59名演员,辗转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半年时间演了180场戏,观众达30多万。

180场义演,常香玉场场都亲自登台担纲主角,一路上,她和大伙儿一样,坐硬座车,睡硬板床,吃极简单的饭食。她把义演收入一点点积攒起来,最终捐款金额达到了15.2亿余元,终于完成了为志愿军空军捐献一架战斗机的心愿。

这是她一生最伟大的爱国壮举。这件事,极大地鼓舞着当时全国军民的爱国心,首次将豫剧推广到了全国,也是她一系列壮举的开始——1953年,为了慰问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她冒着枪林弹雨和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率团为一线战士演出175天,那年30岁的她,第一次将豫剧带出了国门。以后的几十年,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贯穿了常香玉的一生,她用自己毕生的实践,昭示了她的一颗滚烫的爱国心、一腔浓浓的赤子情。

1953年随常香玉一同赴朝鲜义演的韩玉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朝鲜战场中的一个掩体内,常香玉饰演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也正在征战沙场。此时,阵地突然遭到美军飞机袭击,几颗炮弹在周围炸响,照明用的汽灯被震坏,台下的战士们纷纷用身边的手电筒照亮舞台。“常老师和香玉剧社的演职员们被战士们的热情深深感动,顾不得随时可能会受到轰炸的危险,更加充满激情地演出了常派经典剧目《花木兰》,当演到花木兰擒了敌寇头子的时候,台下观看的战士激动地振臂高呼,高喊着‘向花木兰学习’,久久不绝……”化身为古代巾帼英雄的常香玉,点燃了这些为国征战的铁血男儿。回想起当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已是耄耋之年的韩玉生至今久久难忘。

“常香玉不到20岁的小小年纪,就用义演的收入为乡亲修筑堤坝,拦挡洪水。”“要不是常香玉的救济粥,俺早就饿死了。”……在巩义当地,常香玉的善事经常被村民一而再地提及,他们的言语间总是充满了发自肺腑的感激。

在祖国和家乡最需要的时候,常香玉总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在长江抗洪、救助残疾儿童、帮助下岗职工等公益事业中,我们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一次次慷慨解囊的义举;在茫茫戈壁,在东海战舰上,在煤矿的巷道,在田间地头,都留下了常香玉的身影和美妙的唱腔;她还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艺术奖”,奖励豫剧艺术优秀人才,为豫剧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常香玉的女儿常小玉告诉记者:“母亲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亲身体验了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艺人向人民艺术家转变的历史过程。她对党、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凡是党的号召、人民的需要,她都竭尽全力。”常小玉说,母亲生前最开心的事就是:为人民演戏。

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是常香玉一生的追求。她将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头,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将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永留天地人心之间,留给我们绵长的精神遗泽。

最温暖,她是精神的“灯塔”

为祖国、为人民,常香玉永远是倾尽全力,一往无前。豫剧大师、爱国艺人、人民艺术家,这些头衔一直在她的身上熠熠生辉,她就像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无数后继者前行的道路,感召无数后辈在豫剧之路继续乘风破浪。

由于常香玉为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党和政府曾给予她高度的评价。文化部为了表彰她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曾于1952年为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等7位表演艺术家颁发荣誉奖。1995年,她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劳动模范,同年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优秀文艺工作者。2004年7月,常香玉逝世一个月后,国务院追授她为“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常香玉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常香玉被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没有常老师,就没有豫剧的今天,老一代艺术家让豫剧走向了全国。当年常老师是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今天我接下了这个接力棒、扛起了这个大旗,我能力有限,水平有限,但我有决心和信心让豫剧走向世界。”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说,他将与广大戏曲工作者一起,以常香玉为榜样,学习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学习她德艺双馨、无私奉献的品质和崇高精神,为繁荣和发展我省戏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是常香玉跨行业收的唯一的男弟子。“恩师71岁把我收为弟子,81岁离开我们,十年间,她对我的教诲就像一本耐读的书,常读常新,我从中汲取了太多精神的力量。”范军说,恩师心里永远装着观众,永远装着人民,为所有从事艺术的人们做出了生动的表率和垂范。

“常老师平常对我们这些弟子要求很严,她老人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演戏没什么诀窍,就是练,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常派弟子王希玲说,正是在常老师的教导下,她练就了“用眼睛说话”的绝活,常老师对艺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态度,激励着无数后来人。

对艺术,永葆初心,勤奋耕耘。而对她自己,却是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常香玉的儿子陈嘉康介绍,母亲平时的生活十分简朴,那座不起眼的小平房,一住就是17个年头,刷的是白粉墙,铺的是水泥地,用的三斗桌、书柜是当年单位发的,她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枕头是用旧衣服裹的。离开人世时,她穿的仍是已经穿了多少年的旧衣服。

斯人远去浩歌在,人间常留香玉香。虽然大师已离开我们十七载,但她那舒展奔放、吐字清晰的唱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的表演,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心间。她那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无私忘我的赤子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