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省“十四五”时期法治社会 建设“时间表”“施工图”敲定
强!中部地区首季经济关键字
郑州市“中国旅游日”主题 活动暨文旅消费季启动
中原科技城再添离岸创新中心
助力发展办实事 政策宣讲进企业
开启“四学”模式 让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心
进楼宇送政策送服务推进中原科技城建设
“双改”再加压 城市管理更精细
优化营商环境 为企业排忧解难
开展巡察“回头看”培训 切实提升干部履职能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省“十四五”时期法治社会 建设“时间表”“施工图”敲定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详解相关内容

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十四五”时期法治河南建设如何推进?昨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河南省法治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就近日省委印发的《法治河南建设规划(2021—2025年)》和《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作全面解读,并回应热点问题。

明确法治河南建设目标

《法治河南建设规划(2021—2025年)》共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明确了法治河南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总体目标;第二至第六部分主要对实施宪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进行安排部署;第七至第十部分主要从强化对法治工作的制约和监督、夯实法治河南建设的坚实根基、坚定不移推进依规治党、加强党对法治河南建设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规划》既谋划了“十四五”时期法治河南建设的具体目标,又锚定了二○三五年法治河南建设的远景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法治河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

《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绘就了我省“十四五”时期法治社会建设的“时间表”“施工图”。《实施方案》明确了29项重点任务,对中央提出的工作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充实,突出了河南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明确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要求。共建要求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要求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共享要求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者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扎实做好全国法治示范城市、示范县(市、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育工作,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创建示范体,不断提高全社会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运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体系

《规划》在遵循中央规划总体要求前提下,结合省情和法治河南建设实践作了细化创新。

在依法行政方面,提出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出台河南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等细化举措。在坚持全民守法方面,提出提升“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品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持续深化“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机制等工作举措。

在立法方面,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在公正司法方面,提出完善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机制、推进少年审判和家事审判融合发展、深化监狱戒毒人民警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等,很好地体现了我省法治建设工作特点。在宪法实施方面,提出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建立宪法理论研究基地。

在完善立法机制方面,将“一个意见、五项制度、四合审查、三会两评”的“1543”政府立法机制作为经验做法加以完善和推广。在行政执法方面,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深入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全面实施“一平台、两抓手、一带动、一考核”为主体的“1211”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等,体现了我省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经验做法的继承和创新。在完善监督体制机制方面,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制既是加强司法活动监督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较早、成效较好的做法。

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黄河文化、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以“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为代表的高品质法治文化阵地,相继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蓬勃发展。《实施方案》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对弘扬法治文化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宣传栏等阵地全面覆盖、提档升级,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征、长城、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入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持续提升“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水平,加快构筑全国法治文化新高地。

依托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

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和农贸会、庙会、各类集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快培育“法律明白人”。组织各地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为青春梦想护航”、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引领、熏陶作用。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