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Touching黄河”采风团开启“打卡模式”
郑州高标准高质量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我市部署优化营商 环境监督治理工作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宇通发布新一代 纯电动机场摆渡车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讲述黄河故事 聚焦大河风光
“Touching黄河”采风团开启“打卡模式”

(上接一版)

行摄结合 饱览大美黄河景色

北靠莽莽黄河,东临京广铁路,西望著名的楚汉争霸古战场……黄河文化公园是采风团一行下午到达的第一站,烈日炎炎却难挡大家欣赏苍茫辽阔的黄河美景与震撼威严的人文景观的热切心情。

在黄河文化公园北侧,浩浩荡荡的黄河水之上从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京广铁路先后使用的三座黄河大桥。它们或许不是中国铁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种子选手”,其中两座也再难听到火车通过的声响,但伫立于黄河水之上的它们,却承载了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的百年辉煌。

采风团随后来到临河广场、炎黄广场,近观黄河滚滚东去,远眺炎黄二帝像高耸入云,威严肃穆,航拍大咖和摄影家们纷纷用镜头丈量着这一处处极具文化内涵的地方,近距离感受雄浑壮美的黄河风光,体验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

“以前我总觉得黄河是汹涌的,但这次近距离亲近郑州段的它,我才明白了它的丰富与辽阔。”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记者张曦说,“在郑州看黄河,更能体会到母亲河的温柔与平静。”

顺着黄河滩地公园的观光路一路向西,采风团来到了黄河扒口纪念广场,这里记录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花园口决堤事件,这场大灾难犹如母亲河身上的伤口,虽已愈合,但惨痛的记忆永难抚平。

“这么近地走近黄河、感受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我还是第一次。”中国晚报摄影协会会长助理王颂说,“今天的采风途中,每一处都有很多阐述黄河故事、红色故事的雕塑,所见所闻让我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一个非常系统的感受,也拍到了很多好素材。”

深入“幻城” 解锁黄河故事

22日晚上,采风团移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一帧帧画面,一个个故事,为大家展开了一幅磅礴的黄河画卷。

只有河南是一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是王潮歌继“印象”“又见”系列之后的全新文化作品——“只有”系列的扛鼎之作。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幻城”建筑为载体,讲述一个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

328米长的夯土墙、气势磅礴的百亩麦田、全世界最长投影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以及承载文化记忆的地标和炫酷的声光电技术,处处皆景,随手一拍即是大片。游览线路呈现随机性,使得每个观众选择的路径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在这里,采风团嘉宾通过可触、可感的艺术形式,近距离感受悠远厚重的黄河文化,聆听黄河和河南交错辉映的历史回响,回望生动出彩的黄河故事和中原文化。

摄影师们用相机定格唯美,用短视频浓缩精彩,一个个关于郑州、关于河南,关于黄河的精彩瞬间传上网络,传递于千万人心中。

精彩纷呈 嘉宾点赞大美郑州

采风过程中,来自沿黄九省(区)的媒体、摄影大咖等用奇思妙想记录美景,分享感受,和谐共生的黄河生态美景、厚重多彩的中原文化刷新了他们对郑州的认知。

对于黄河这个题材,山西晚报摄影部主任马立明可谓是“胸中有沟壑”,一天的采风下来,有着丰富拍摄经验和摄影视野的他,忍不住为黄河在郑州呈现出来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点赞。

“相较于山西,黄河在郑州真的是体现出了母亲河的母性,它更温柔、更慈祥、也更宽广。”马立明说,“郑州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沿黄生态治理做得非常好,和历史文化结合得也非常好,在全国走得是比较快的,我觉得它应该树立一种示范作用,我们会通过这次采风活动积极地把它宣传出去。”

“黄河是兰州绕不过的话题,黄河穿城而过,就像一位婀娜的少女,扮美了城市,也影响着兰州人民的生活,黄河到了郑州,表现出来的是母亲的胸怀,宽阔壮美。”兰州晚报摄影记者甘霖说,“上游的黄河河道比较窄,水流湍急,到了下游水势相对平缓,郑州致力于黄河水源、水质的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表示,参加“Touching黄河”摄影采风活动,看到了郑州对黄河流域水源水质保护取得的成绩,也很欣慰自己的城市兰州也行动了起来,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创设黄河流域美好的生态环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