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10月起施行
省人大常委会 通过一批人事任免
郑州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发布
向全市少年儿童 致以节日美好祝福
切实把为民实事 办到群众心坎上
“四水同治” “郑”在行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发布

本报记者 王红 张勤

昨日,市教育局发布郑州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更加明确、更加严厉,坚持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思想导向更加明确,招生将坚持六大原则,一是坚持属地管理,二是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三是坚持适龄儿童随父母生活,四是坚持“公民同招”,五是坚持随迁子女入学“两为主”,六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小学入学8月6日起报名

市区小学招生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报名。

今年,市内各区根据《义务教育法》有关入学年龄的规定,结合各自实际,综合考虑适龄儿童人数、学校分布、教育资源最大承载量等情况,研究确定各小学的入学年龄。

线上报名

采取线上报名方式的适龄儿童有两类,一类是具有郑州市区常住户口且父母在郑州市区有房产的适龄儿童,一类是父母一方持有郑州市市区居住证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可以登录郑好办APP“教育一件事”,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报名。

报名时间:8月6日8:00~8月7日23:59

线下报名

未进行线上报名、线上报名不成功、线上报名审核未通过的适龄儿童,需进行现场报名。

报名时间:8月21日~22日

报名须知

具有市区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报名时须持户口簿、父母身份证、房屋所有权证、儿童预防接种证,到规定学校履行报名手续。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须持郑州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儿童预防接种证,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区教育局指定的报名点报名,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

公办民办初中免试入学

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

郑州市区初中学校坚持公民同招,实行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一平台,同步报名、同步录取、同步注册学籍,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

初中招生需严控班额

按照规定,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控制班额,原则上初中每班不超过50人。

今年,我市将加强“新优质初中”建设,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名校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办学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名师、名校长培育工作,制定政策,鼓励名校教师到普通学校任教,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要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积极参与“学在郑州”等资源平台建设,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报名须知

报名时间:6月17日~19日

报名期间,郑州市区小学毕业生本人或家长按要求如实详细填写2021年郑州市市区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报名登记表,并由家长签名,提交毕业学校。

具有郑州市区常住户口在外地就读的小学毕业生,以及家庭住址不在毕业学校所在区的毕业生,由本人或家长携带相关证件,按规定时间到家庭住址所在区中招办报名点报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须提供郑州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区中招办报名点报名,经区中招办审查同意,分配到相关初中就读。

公办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今年公办招生增加227个班

统计显示,2021年,郑州市内九区小学毕业生74592人,较上年增1154人。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郑州市内九区普通初中共下达计划1799个班,比2020年增加222个班。其中,公办初中1452个班,比2020年增加227个班,民办初中347个班,比2020年减少5个班。

统计显示,市内九区普通初中招生计划中,公办初中招生计划增加较多,市内金水区、管城区、二七区、中原区、惠济区5个主城区公办初中招生计划占比较上年有大幅提高。 民办初中计划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按照民办初中招生计划编制原则,原则上只减不增。

预计今年新初一平均班额为41.46人。

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

今年,郑州市区公办初中招生依然坚持就近入学原则。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总体目标,科学合理确定每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规模和接收学生的区域范围。

学生就近入学时,坚持适龄儿童随父母生活的原则,坚持以适龄儿童随父母生活家庭实际住址为准的原则,坚持户籍与父母生活家庭实际住址一致的原则。父母不在本市生活的随监护人。

此外,招生时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健全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确保“应入尽入”。

外语推荐生计划招收6个班

郑州外国语中学是外国语特色学校,在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同时,部分学生实行推荐生入学制度,接收外语能力突出的学生,由各区、各开发区小学推荐,区教育局审核,报市教育局同意。

推荐生计划6个班(含英、法、德等语种),其中面向中原区2个班,面向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区、惠济区、高新区、经开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共4个班。

各区、各开发区按1∶1的比例分配到各小学,各小学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定推荐对象。推荐工作要做到推荐名额公开、推荐条件公开、推荐办法公开、推荐结果公开,接受学生和家长监督。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市教育局要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当地残联,认真摸清适龄残疾儿童(包括自闭症儿童)底数,“一人一案”进行分类安置,确保不失学、不辍学。

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轻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中、重度残疾儿童安排至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安排送教上门,依法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对于入学安置有争议的,由区教育局牵头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其接受义务教育的能力进行评估认定,提出入学安置意见,明确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方式和具体就读(送教)学校。

民办初中:每人只能选报一所学校

每人只能选报一所民办初中

原则上,民办初中学校的招生范围限于审批地行政区域。有寄宿条件的民办初中学校,确需超出审批地行政区域招生的,经区教育局审核,报市教育局审批,可面向市区招生。

今年,民办初中学校招收具有郑州市区小学正式学籍或具有郑州市区户籍在外就读、有选择民办初中学校就读意愿、愿意承担民办学校学费的小学应届毕业生。

郑州市区民办初中招生报名时间为6月17日~19日,实行网上报名。符合条件的学生及其家长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入学平台进行报名。根据民办初中学校招生计划、范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民办初中学校志愿,只能选报一所民办初中学校。

6月29日公开电脑派位录取

民办初中学校的招生纳入各区教育局统一管理。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初中学校,实行电脑派位录取。

电脑派位由郑州市教育局统筹指导,派位过程实施全程录像,届时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媒体代表、家长代表全程参与,公证部门现场公证。

根据安排,6月25日,向社会公布参加电脑派位的学校。6月29日实行电脑派位录取。

电脑派位实行“三次随机,一次性录取”。即随机产生学生派位号,按派位号大小排列形成闭合链环;随机确定闭合链环录取方向;随机确定闭合链环上录取起始派位号,按照录取方向一次性录取,当场公证并展示派位录取结果。

电脑派位结果当日通过郑州教育信息网向社会公布,招生学校通知派位录取的学生和家长。学生及其家长也可登录入学平台查询本人电脑派位结果。

已被电脑派位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其他学校的招生。

报名数未满实行直接录取

今年,对报名人数未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初中学校,实行“注册入学,直接录取”。

民办初中学校要严格按照招生时间安排、招生纪律要求,办理“注册入学”有关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填报志愿学生入学。

所空余学位,经审批地教育局同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补录,但不得录取学校审批地行政区域外的学生,不得录取未在市区报名的学生,不得录取已被其他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

“直升生”占用招生计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要严格遵守免试入学的规定,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接收符合条件的小学部学生直升其初中部;民办初中学校接收因历史原因有遗留问题、符合直升条件的小学毕业生。

据了解,“直升生”占用民办初中学校招生计划。

各区教育局负责审查自愿直升的小学毕业生资格,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直升生”人数少于民办初中学校招生计划的,应全部注册入学;“直升生”人数多于其招生计划的,该民办学校不再接收“直升生”以外的小学毕业生报名,并在“直升生”中实行电脑派位录取。

已被录取的“直升生”不再参加其他学校的招生。

民办初中未录取安排公办初中就读

按照民办初中招生时间安排,6月30日~7月1日,郑州市区民办初中按照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

7月2日~7日,报名人数未达到招生计划的民办初中学校,在招生计划内进行补录。

7月8日,民办初中学校上报新生录取名单,经各区教育局审批后履行录取手续。已被民办初中学校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公办初中学校划片招生,坚持学籍管理“谁录取,谁注册”。

7月9日,民办初中学校招生工作结束。

需要提醒学生和家长的是,郑州市区实行公办、民办初中学校同一平台,同步报名、同步录取、同步注册学籍。在民办初中学校招生的同时,实施公办初中学校学位分配,未被民办初中学校录取的学生,由各区教育局安排进入有空余学位的公办初中学校就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