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一城璀璨迎接党的百年华诞“大玉米”灯光秀收获如潮赞誉
电影《红船》在浙江首映
“百年奋斗 砥砺前行”书画摄影展开展
省少儿图书馆推出300余场暑期活动
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搠刀泉村”到“明月新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搠刀泉村”到“明月新村”
——访巩义市米河镇明月村党总支书记马树忠

本报记者 李 娜

搠刀泉村有个美丽的传说: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刘秀情急之下把佩刀插到一块石头上,泉水喷涌而出,搠刀泉村由此得名。

但是,千百年来,因为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搠刀泉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成为明月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如今,搠刀泉村已改名明月村,村里,也已是旧貌换新颜。

改村名 以明志

提起以往的搠刀泉村,马树忠有不少并不快乐的回忆:

1993年,他带队参加镇上举行的篮球赛,村里的队员一下场,就把背心反过来穿,目的是怕人家看见搠刀泉几个字,太丢人,没自信。

因为穷,搠刀泉村的闺女往外嫁,小伙子要么打光棍,要么倒插门;因为穷,村里的王有山作难借钱到镇上买房子,说好的四楼,开发商听说是搠刀泉人,强行换成六楼,还说,你再找人,六楼也没有了;因为穷,群众看不起病,村民王旦家一年之内相继去世四口人,母亲带着七岁的王旦远走他乡。

“那时候的日子,真像生活在刀尖上。”

2002年,为了图个吉祥,乡亲们商量,得换个村名,最后换成了代表着圆满、美好和希望的明月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的愿望不能光靠换个名,更要靠党的好政策、靠实干和奋斗。”马树忠说。

前后用了20多年,靠着全部由党员群众出义务工的拼劲儿,他们终于打通了11公里通往山外的路。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他们抓住扶贫搬迁的机遇,在镇区黄金地段建成了明月新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楼房,流落外地、已经成家的王旦带着他的养父回到了明月村。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他们又利用老村生态良好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从过去的“垫底村”变为“明星村”

当初新村建成时,住惯了山上的村里老人并不高兴。

有的老人说:“穷家难舍,咱祖祖辈辈在山上住惯了。”

还有的说:“咱种地种了一辈子,在山上烧把柴火就能做顿饭,到山下净给孩子们添负担。”

听到这些担心,马树忠当时就给他们保证:“只要有我马树忠在,一定让你们安度晚年。”

村民全部入住小区后,他们建了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里费用全免,厨师、服务人员,全部由老人的子女排班轮流担任。为了带动大家,马树忠还让妻子第一个去服务做示范,党员的子女跟着动了起来,这样既尽了孝心,又减轻了家庭负担,彻底解决了村级日间照料中心运行难的问题。

51岁的马树忠从1992年5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扎根农村40年,带领党员群众挪穷窝、住新居、换新颜,从过去的“垫底村”变为“明星村”。

他说:“几十年来我的体会是,都说壮大集体经济难,只要党员干部一心为公,带头吃亏就不难,明月的村干部在村里没有自己的企业;都说群众工作难,党员带头就不难,新村建设最困难的时候,支部一带头,群众一大早排队集资救援;都说农村当干部难,只要不贪就不难,一有机会就奉献,群众得利就喜欢;都说用心换心难,只要家人理解就不难,俺老娘在世时无论听见别人说我啥,都支持我把支书干好!”

“过去的搠刀泉村,有俺乡亲们太多的委屈、辛酸和苦难。如今的明月新村,人人挺直腰杆,过得有面子,活得有尊严,乡亲们都说共产党好,天天都有幸福的笑脸。——为了明月更加美好的明天,我愿拼尽余生,无怨无悔!”马树忠话语坚定。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